四十二章经(16)
时间:2009-04-11 11:02来源:缘起作者:证严法师 点击: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这一章教我们要以「四大假合」观人身,才能了解幻化的法门。前一章讲境界的幻化,但是人的智识深受世间物质所迷转,要他看破「世间一切物质都是幻化」非常困难,所以本章进一步提出要「观身幻化」。
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聚合而成;一旦四大分散,身体就消失了。「地」是指身上坚质的东西,如:肉、骨、齿等;「水」是指身上的湿润物,如:泪、汗、血、尿等等体内的液体,属于水大;「火」是指身体的体温;「风」是指维持生存的呼吸。
这四大若是分开了,哪有一个「我」呢?以身体来讲,五根——眼、耳、鼻、舌、身是「我」吗?头是「我」吗?脚是「我」吗?都不是。它们各有各的名称,但是都不叫做「我」。
四大有任何一样不调和,身体就会生病,病的终点就是死亡;死亡之后,四大又各自回归自然界——尸水流出归水,腐肉归土,热气退散归火,呼吸停止归风,可见身体的四大,到最后仍归于宇宙四大。这样说来,身体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四大一散,还有一个「我」吗?完全了不可得啊!
除了人身之外,其它万物同样是由四大组成。譬如一棵树,它的硬质部分属于地大:树内的湿气、水分属于水大;我们用锯子锯树时,锯子的周围会冒出火花,可见它的内部有热能,这是火大;而一棵树的成长,当然也少不了风大。
由此可知,人身如此,身外一切的境界也是一样,都是幻化而成的,没有一样能永久存在。我们若能彻底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对身相起执着,也不会过分贪爱物质,自然灵性也就通达了。
因为人心若稍有执着,结果将会有如天地之差。一个会道的人能透视外境的实相,他看所有的事物都是「全真」、十分清朗;但是凡夫的心,只要有一念之迷就会离道愈来愈远,这就是俗与超俗的不同。因此,我们要拭去心中的垢染、放下我执,才有能力度化众生。
第二十一章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己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凡夫常因情欲蒙蔽真智,而汲汲于追求声名。但是,劳碌一生所换来的声名,究竟对人有什么好处呢?
人生无常,用尽一生精力去争取,一旦到了世人所谓可以享受的时候,人也往往步入衰老而行将就木了。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句中的「功」字,是指专心在一件事物上。专心原是好事,但是方向若不正确,只会枉费时间。世界上很多国家常常为了争名而劳师动众,甚至萌生许多是非,隐伏了很大的危机。凡夫为了争名而劳碌身形,哪有时间学道?我们如果能把争取声名的时间,用来学道、增长慧命,进而身体力行、做利益人群的事,不是更好吗?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因为名声就好比一炷香,等到人们闻到香味时,香炷也已经被烧了。同理,人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行蕴」中不断地代谢;等到出名的时候,寿命也将尽了。
所谓的「名」分成两种:一种是世间利益之名,一种是可以万古流芳的清名。世间的名要枉功劳形去追求,而圣者和高僧大德的名,都是清净、自然而得的,因此才能够流传久远。像释迦牟尼佛的圣德,已流传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而佛陀当初修行并不是为了名,反而是为了舍弃名利而放下荣华富贵去修行,这种清高的德行才能永垂不朽。
总之,真谛的显露,不是为争取世俗之名而付出,最后反而能得到脱俗的清誉,能遍虚空界直到未来。「名者命也」,所以要好好持戒,顾好我们的形态与清誉。一般社会上的人士,对宗教不太了解,常带着有色眼光来看待宗教,所以,学佛人要好好保持最初的那一念真心、以身作则,谨慎地守戒修行,以免一不小心,在世俗人的眼中留下不好的形象。
「危身之火而在其后」,是指威胁我们生命的火还在后面。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利用身形,安分修行,因为三界如火宅不停地燃烧,怎可再执取世间俗名而引火烧身呢?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他住屋简陋,吃饭用粗碗、喝水用瓢子,这般的粗衣淡饭,普通人没有办法过这种困苦的生活,但是「回也不改其乐」,他并非没有当官、过舒适生活的机会,却能坚持志向、摒弃功名而安贫自得;因此,孔子才赞叹他:「贤哉回也!」象这种声名,才是真正值得效法并导引人心的清名。
第二十二章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这一章意旨在告诉我们:财色对我们来说,利益少而伤害多。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财色」是五欲——「财、色、名、食、睡」的简称,「五欲」,是世间人所爱着、争逐的,追求都来不及了,哪有人愿意舍离呢?
就像一把刀口上沾有蜜汁的刀子,小孩子只知道蜜是甜的,却不知刀口锐利;而他所贪着的那一点点蜜,是否足够饱餐一顿或供给他充分的营养呢?不可能。但是凡夫因为贪着五欲,时时刻刻舍不得放弃,看到财色就团团转,却不知身后有个陷阱、深渊。这就是迷惘的众生,像个不懂事的小孩,不知道利刃会割人舌头,只知蜜是甜的,便用舌头去舔刀口上的蜜,多么危险啊!
看看世间人为了五欲,在世俗中流转忙碌,起惑造业受苦;而学佛就是要推究造业的源头,舍离果报。五欲,在世间人看来是一件享受;却不知享受的背后,其实蕴藏着无穷的苦因。因此,我们要时时善自警惕,透彻万物皆是幻化,不要被五欲所迷惑了。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