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四十二章经(2)

分享到:


  《四十二章经》是从佛一生说法中,撷取重要的经句,来作为启导佛门修行者的道粮。它的文字虽短,意义却很深远。本经是阿难尊者所集,译者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

  「世尊成道已」,「世尊」是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于人间,他出生于印度的迦毘罗卫国。「尊」尊贵、荣华之意。他原是迦毘罗卫国的太子,父亲净饭王年过四十岁才生下他,取名为悉达多。太子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

  悉达多太子一出生即被预言长大后,将成为一位大觉者,使得净饭王十分烦恼!他绞尽脑汁,提供太子种种的生活享受,但是这些并未使一个有觉性的人迷失。一般世俗人所说的快乐,在太子眼里都是痛苦的根源。因此,他从小即有一种寂静的德行,故名为释迦牟尼,也就是寂静能仁的意思。

  太子长大后,在一次出游中,一位婆罗门教修行者如闲云野鹤般崇高的生活态度,深深吸引了他,也启发了他修行的念头。又在另一次出游中,看到生、老、病、死的苦,而深深体会人生的苦、空、无常,更加强他想修行以透彻个中真理的决心。

  除此之外,当时印度社会四姓阶级分得很清楚,他也想打破这种不平等的阶级观念,以解脱众生的苦。于是,就在十九岁那年的某一夜,离开皇宫踏上修行之路。以一位年轻太子,在当时那种优渥的环境中,居然能舍得下、看得破,实在是难能可贵!一般人总是在受了痛苦、压迫之后,才想要争取自由,而这位年轻的太子却是在富贵、五欲中看开了世间一切,这是圣人和凡夫的不同处。

  离开皇宫之后,太子以五年的时间参访,遍访全印度的修道者。但是,那些婆罗门的教理,并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于是,五年之后,他进入苦行林修苦行。

  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悉达多太子深深觉得:这种苦行并无法成就般若,只是徒然折磨了身体,而智慧应该是在身体有适度的调养时启发出来的。因为身体虚弱,也会影响智慧的增长,可见苦行是偏道而非中道。

  于是,他走出苦行林,来到伽耶山,选择一棵大树,在树下石座上铺草为座,在禅坐之前发愿道:「在这金刚座上,若不能透彻宇宙真理成等正觉,即使粉身碎骨,也不离此座!」

  到十二月八日天将亮时,修行者!悉达多在静思中慢慢张开眼睛,目光忽然与一颗星星接触,星星的光透入他的心,剎那间,一切的烦恼完全消失,心地一片静寂清澄,净光明亮、照见了宇宙大地一切真相。此时,他心光一闪,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于是,决定将佛法推广于民间,实践济世的心愿。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佛透彻宇宙的真理、成道后,他思惟着:该用什么方法来度化众生?如何观机逗教,使大家都能悟入佛的境界?众生本具佛性,只因被「欲念」污染,而失去清净的本性;要使众生恢复本来的面目、转凡入圣,首先就要离欲知足,不动无明贪念,如此,则能「寂静」清明,这是最殊胜的心灵境界。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修行要使心清净,必须先降伏魔道,也就是降伏内心的烦恼,觉性朗耀照彻寰宇万物,理与心会——成等正觉。佛成道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他们原是当初净饭王派来劝太子回心转意的五位大臣,后来反而跟随太子在苦行林中修行;太子走出苦行林之后,他们才转往鹿野苑修行。

  「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它是佛教的基础。不要以为「四谛法」是小乘法,其实它是大乘法的基础。佛陀首先让我们知道人世间之所以有「苦」,苦的原因是「集」种种的疑惑而衍生痴念,造业受苦,要「灭」苦的因,就必须修行于「道」。「轮」是轮送、转化的意思,将佛法像轮子一样,输送到弟子的心中;也像车轮一样,碾碎众生的烦恼。

  佛初转****时,阿若憍陈如先悟道证果,其余四人则是在三转****时先后悟道,证小乘果位。佛教在此时才具足三宝!佛宝、法宝(四谛法)、僧宝(五比丘)。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五比丘成就道果后,佛就开始步上说法的旅程。他带着第一批度化的五位比丘,依次向外度化。第二批接受度化的是耶舍及他的朋友等五十人:然后是三迦叶僧团的一千人,迦叶三兄弟是婆罗门教的领导者。他们都在听了佛的教法之后,皈依佛陀门下。

  另外,舍利弗和目犍连也是婆罗门教的领导者,他们被马胜比丘的庄严相所感动而皈依佛陀座下。因此,佛在四十九年的说法期间,到处都有弟子跟随于身边。有许多弟子心中常有疑问,都一一得到佛的释疑:大家在佛的教导下,也都一一开悟了。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这是表示僧团对佛的恭敬。尊师重道是修行成功之本;不论学什么或在任何考验、磨练的情况下,都要尊师重道,这是本段经文最重要的地方。因此,只要依四谛法门修行,就能打稳基础,进而逐渐达到佛的境界。

  经文

  第一章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为什么要「辞亲出家」?为了「识心达本」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又如何识心达本呢?必须「解无为法」。何谓「无为法」?就是涅盘寂静的境界。凡夫常常心猿意马、烦恼缚心,这是虚假的「污染心」:而修行人为了清净自性心、识心达本,因此出家修行。

  在「百法」(注)中,前九十四法都是有所作为的「有为法」,有形有相之法即无常,也都是「虚假的污染心」。唯有最终之涅盘,是本有的、真心不作为的境界,因此称作「无为法」。出家就是为了探究本来的面目,进而证入涅盘寂静的境界,如此,才能名副其实称作「沙门」;否则,就是「假出家」——出了世俗家,又入烦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