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2)

分享到:

     皆成蛇足,而次颂三句本解第三无性,乃别科判漠不相关。
     若是种种,为例甚多。译文善巧未见其失,格量梵本而知有
     过不可掩也。必加披疏,乃得异本之实。则如心所中悔眠等
     为不定。 (安慧本颂云悔眠亦如是,此亦如是三字论无解,
     即是余文,改为不定不破颂式。) 又如第三能变缘境为性等
     (安慧本云第三若六种境能缘者是,多有余词,改为性相亦
     不破颂式。) 真是传本异文耳。故由安慧论格量唐译,真相
     乃明,是二利也。 (因此又知新译唯识诸籍,传今学本,而
     译文敷衍,与旧译古本情形略同。直据其文以相是非固难得
     其平耳。)   

      其三、得以推想世亲本颂之原文也。?谓安慧所传本颂
     为古学本,不必即当世亲原文,但推想原文亦必与是最近。
     奚以见其然也。唐译三十论以前有转识论(旧传陈真谛译。)
     ,即三十颂一家之释。译义虽多乖违,但依安慧论勘,此释
     应在前出 (安慧论每云复次,即存旧说。转识论所解,数见
     安慧论复


     294页


     次文中,其为前出之作可知。),所释本颂必近原文。今以
     安慧颂本相较,如出一手。若第七识思量为性 (唐译本乃云
     性相。), 余触等是余之触 (唐译本余作实字,乃可云余及
     触。), 悔眠等是随惑 (唐译本乃作不定。), 出世智无能
     缘心 (唐译本乃作不思议。) 为例皆同,从可知安慧本之近
     于原文也。复次,释原文者异义纷披,势必原文涵此种种契
     机,乃有生发。今即准此勘安慧本,如第六颂,一家解,末
     那与四惑相应,又是无覆无记 (转识论)。 此必原本四惑与
     无覆无记相次为文,乃有此解。勘安慧本云云,则恰合也 (
     唐译本乃出无覆无记于后。)。 又如第十颂,一家异解,善
     心所但有十种。此必原本名数不全乃生此说。勘安慧本云云
     ,又恰合也 (唐译本具出行舍名目善法十一即不容异解。)
     。 又如第二十颂,一家解,所分别境是无体,故成唯识 (
     成唯识论卷八又转识论。)。 此必原本无字可承所分别言,
     乃生此解。勘安慧本云云,又恰合也 (唐译本所分别下云由
     此彼皆无义势则隔。)。 今世亲三十颂原本虽不可见,得安
     慧本想象髣佛,此三利也。 

       其四、得以探求世亲颂文之古义也。如上辨析古今传本
     不同,非仅备文字考订而已。窃谓理解所资,文义相涉,非
     见古本亦不得古义也。余非偏爱于古,治此学多年,出入注
     疏,彷徨旁论,繁琐附益之说备为困缚,而后痛感有直探骊
     珠之要,舍是则治丝愈棼也。注疏之说,条理细微是其所胜
     ,而悬想之谈每每掩其精采。如成唯识论,糅十家之书者也
     ,于十家说即应有辨,乃疏家时称难陀云云。今勘多出安慧
     ,其间是否相因虽不可知,然如旧说,则失之安慧也。又每
     称


     295页


     安慧云云,今按多得其反。如说见相分是遍计,安慧但言分
     别所取二取遍计,不说见相也。 (余有多处勘文可知。) 大
     处已乖,释文尤甚。如三类识变本指其事,解为能变则属法
     体,以至因果二变释意纠纷,卒不可解。 (勘下出安慧论文
     短长自辨。) 是其辞愈繁而意愈蔽,安所得颂本义乎。又旁
     论推征,是护法说精华所寄。今以安慧论勘成唯识,大抵释
     文十同五六,其它异义多在旁论。如种子,如四分,如三依
     ,如四缘,安慧论不一言,盖皆其后出也。论以明颂,不得
     本义,则偏详旁论犹病流漫,况复注疏曼衍其辞者乎。故治
     此学应知本,即非明古义不为功也。安慧论释不繁,坚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