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道比较 >>

试论佛道二教之初期交会,兼论二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11)

分享到:

同上卷八: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九册一四三页下)

唐.佛陀多罗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恶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七册九一六页中)

  在「何法生众生?」的问题上,《杂阿含经》说「爱欲生众生」、「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以为生命源自爱欲,女人为修道之魔障;这段经文,又见于姚秦失名译《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皆以为「众生从爱生」「女为梵行垢」(《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册四六0页下、四六一页上)。不仅《杂阿含经》中视淫欲为众生生死轮回之源;《圆觉经》亦将淫欲恩爱,视为轮回之因,因淫欲而生恩爱,生命亦因淫欲而有,所谓「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欲」指淫欲,由欲有爱,而后有生命相续,经中以淫欲为为一切生死相续之因,地狱饿鬼之根源。而安世高译有《人本欲生经》(《大正藏》第一卷),叙述十二因缘,道安《大本欲生经序》说明经名得名的来源云:「《人本欲生经》者,照乎十二因缘而成四谛也。本者,痴也;欲者,爱也;生者,生死也。略举十二之三,以为目也。」(见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六引,《大正藏》第五五册,四五页)说明十二因缘以无明(痴)、爱欲(淫)、生死三者为主因。因无明而有爱欲,因爱欲而有生死。正因为如此,所以竺法护《修行地道经》、《楞严经》也都以淫欲为火坑,为地狱因。《楞严经》更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有淫心,不仅不能成道,且将轮转于三途六道中。由于淫为邪秽,所以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内藏百宝经》说:「菩萨不从父母遘精而生,其身化作,譬如幻,示现父母,随世间习俗而入,示现如是。……佛照明十方人于淫瞑中,随世间习俗而入,亦复现妻子。」(《大正藏》第十七册,七五一页下)为了避开男女相淫而生子的邪秽不洁,竟把菩萨的出生说是不由父母媾精而来而是化作;佛的拥有妻子,不是真淫,而是示现。 

  正由于「淫」是「生」之始,所以初期佛教在十二因缘中,便强调,要免除轮回,须由断爱欲做起。十二因缘依次为:无名、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无明、行,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为现在五果;爱、取、有,为现在三因;生、老死为未来二果。现在所做之因,将造成未来之果;因此据佛经所言,想要断除未来生死,即须先断现世之因;现世三因,爱为取、有之根源;基于此,想要断除生死轮回,首须断淫欲之爱。由于淫为生死之因,所以佛教戒律中,虽容许夫妇间行淫,唯禁邪淫;但可看出是权宜之计,并非真正赞许。佛教基本上视淫欲如毒蛇猛兽,此种视淫为邪恶,因而自虐自苦的想法,和道教视其为自然,为生命之延续;道教并且以淫为道场,为治病、修道、长生之方;可以看出,道佛两者对淫欲的看法,是截然的不同。

   随着佛教势力逐渐增盛,佛教视淫欲为邪恶的观念,也逐渐的影响了道教;于是自汉以来,原本道士可以结婚生子的,至宋世遂出现了出家断淫的全真道士;道徒也学佛徒,将淫视为万恶之首,所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但相对的,佛教为要适应俗世,虽以淫欲为生死轮回之因,却无法禁绝百姓正常的夫妇生活,于是将戒淫的教条,偏重于禁邪淫。所谓禁邪淫,即是禁止夫妇之外的淫欲。禁邪淫的观念,由于有助于家庭伦理及家庭的和睦,因而后来也成为中土所有宗教间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