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三命说,见载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篇》、严君平《老子指归.卷三.道生篇》、谶纬书《援神契》、《元命苞》、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寿命》、王充《论衡.命义篇》、王符《潜夫论.论荣篇、卜列篇》、赵岐《孟子.尽心篇》注、郑玄《礼记.祭法篇》注等;为汉人说命的共识。受命、遭命、随命的观念,究其源,殆是由先秦《庄子.列御寇篇》:「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一语衍变而来。今略引录数家之文于下: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重政篇》:
「人始有大命,是其体也。有变命存其间者,其政也。政不齐,则人有忿怒之志,若将施危难之中,而时有随、遭者,神明之所接,绝属之符也。亦有变其间使之不齐如此,不可不省之。」
西汉.严君平《老子指归.卷三.道生篇》:
「何谓性、命、情、意、志、欲?所禀于道,而成形体,万方殊类,人物男女,圣智勇怯,小大修短,仁廉贪酷,强弱轻重,声色状貌,精粗高下,谓之性。所授于德,富贵贪贱,夭寿苦乐,有宜不宜,谓之天命;遭遇君父,天地之动,逆顺昌衰,存亡及我,谓之遭命;万物陈列,吾将有事,举错废置,取舍去就,吉凶来,祸福至,谓之随命。因性而动,接物感寤,爱恶好憎,惊恐喜怒,悲乐忧恚,进退取与,谓之情。因命而动,生思虑,定计谋,决安危,通万事,明是非,别同异,谓之意。因于情意,动而之外,与物相连,常有所悦,招麾祸福,功名所遂,谓之志。顺性命,适情意,牵于殊类,系于万事,结而难解,谓之欲。」
《援神契》:
「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护,有遭命以谪暴,有随命以督行。受命,谓年寿也。遭命,谓行善而遇凶也。随命,谓随其善恶而报之。」(《礼记.祭法篇》「王为群姓立七祀」下,孔颖达疏引)
《白虎通德论.寿命》:
「命者何谓也,人之寿也。天命已使生者也。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习寿命者,上命也;若言文王受命唯中身,享国五十年。随命者,随行为命,若言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矣;又欲使民务仁立义,阙无滔天,滔天则司命举过言,则用以弊之。遭命者,逢世残贱,若上逢乱君,下必灾变暴至,夭绝人命,沙鹿崩于受邑是也;冉伯牛危言正行而遭恶疾,孔子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郑玄《礼记.祭法篇》注云:
「司命主督察三命。」
三命说,虽盛行于汉代,但由于《庄子》书中已出现「随」、「遭」等说法,因而窃疑西汉董仲舒等人之说,是出自先秦旧说。
在汉世主宰世人三命的,为司命神;汉.郑玄《礼记.祭法》注:「司命主督察三命。」司命,是掌管命运之神,道经中极为常见;《太平经钞》甲部所载司命、司录之记载善恶;《抱朴子.微旨篇》引汉纬《河图记命符》及道经《赤松子经》叙述司命之察核善恶,可见一斑。初期道教的善恶报应说,即是承继先秦至汉所发展来的三命说,三命说对善恶报应的探讨,也远比单一的因果说,来得周密;可惜到了东晋末叶佛教大盛后,三命说便被佛教因果说所取代,因而六朝及其后所出现的道经,在善恶报应上,便沿用了佛教的因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