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佛道比较 >>

试论佛道二教之初期交会,兼论二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9)

分享到:

参、佛、道二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

一、   佛教对「淫欲」与「生命」的看法

  佛教视淫爱为邪秽,视生命为苦厄;证之经典,在「何法生众生?」的问题上,《杂阿含经》说「爱欲生众生」、「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以为生命源自爱欲,女人为修道之魔障。《圆觉经》亦将淫欲恩爱,视为轮回之因;因淫欲而生恩爱,生命亦因淫欲而有,所谓「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欲」指淫欲,由欲有爱,而后有生命相续,经中以淫欲为一切生死相续之因,地狱饿鬼之根源。西晋.竺法护《修行地道经》、唐.般剌蜜帝译《楞严经》也都以淫欲为火坑,为地狱因。

  淫与生两者间有密切关系。生命由淫欲而来;有生必有老死,生生死死轮回于三途六道中;唯有断淫,才能断生,不生才能不死,才能跳出十二因缘的轮回苦果中。再者淫欲既是邪秽,生命既是苦难,而由淫欲而来的家属关系,亦仅是业因苦果牵缠,仅是在报恩或报怨,由因缘而聚散,并无亲情可言。

  由于佛教视淫、生为邪秽无明,所以释迦牟尼明明有娶妻生子,而在《太子瑞应本起经》等叙述释迦得道之经典中,却被刻意描写成和妃子无爱欲之事,太子释迦仅「以手指妃腹,曰:欲后六年,尔当生男,遂以有身。」无淫欲而有生,显然有悖常理,却也说明了佛教之厌弃淫、生。由于佛教的恶淫厌生,因而产生了轻弃生命、残损身体以求道的行为。在《大正藏》一至三册本缘部中,载述了不少释迦前世割肉喂鹰、委身饲虎,只顾眼前不思本源的做法。经中不仅轻弃生命,以人命救禽兽命,同时歌颂截断手脚耳鼻为忍辱,也歌颂残损身体以供佛为布施,(以上残身害生之事例,均见三国.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又,东晋.失名译《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上:「今为法故,以身作灯;持是功德,用求佛道,普为十方无量众生作大光明,除去众生三毒痴冥。吾成佛时,当为汝等施慧光明,照除生死,开涅盘门,入安隐法,汝等莫却我无上道心。时诸会者,皆悉默然,于是大王即便持刀授与左右,敕令剜身作千灯处,出其身肉,深如大钱,以酥油灌中而作千灯。」(《大正藏》第三册一一三页中),鸠摩罗什译《大宝积经.卷七十八.具善根品第四》:「诸弟子众以一切香木为积,供养烧身。」(《大正藏》第十一册四四七页中)把自己的身体,视为供养佛的工具,或剜身肉注酥油于其中,或以全身为灯,烧身供佛,以为可以入道;梁.傅大士的烧身供佛,实是由这些经典肇启恶缘,今日仍有极多的佛徒从事此种行为,或烧指,或燃身肉,以此为大功德,以此显示自己禅定之功力。其情可愍,其行可议。又,释迦倡导修不净观,以为身体是由秽恶血肉所成,应予厌弃,在《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及《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同样记载释迦弟子因修习不净观,而产生了「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大正藏》第二册二0七页);这些都是以「生」为淫之果,以「身」为苦之因,所造成的流弊。

  视淫为邪秽,在小乘佛教即已如此,在修行法门上,更是如此。《佛说大安般守意经》、《禅秘要法经》等的禅定理论,属小乘禅法,重在以三法印及三学对治三毒。而初期禅观的对治,则甚偏重贪(淫)与痴。

  三毒以贪淫为首,初期禅观,在戒贪淫方面之论述甚多,为求戒贪淫,所以特别重视不净观。

  三毒为贪、瞋、痴。其中之「贪」,早期所译禅法经中,如东汉.安世高《大安般守意经》、安世高《阴持入经》、西晋.竺法护译《修行地道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思惟略要法》、《坐禅三昧经》等等,都是指贪淫而言;甚至不是禅法书,如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五.照明品》、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圣法印经》、《度世品经.卷四、卷五》、《须真天子经.卷三》、西晋.法炬译《佛说相应可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如卷七、卷八、卷九、卷三十、卷三十三、卷四十等所见)等,也都如此。所以三毒之名,在早期禅经中,常被称为:贪淫、瞋恚、愚痴;简称为:淫、怒、痴;「贪淫」有时也被写作「贪欲」、「贪爱」、「爱欲」。总之,早期所译佛典,三毒中之贪,常指贪淫,禅典更是如此。禅典三毒之「贪」,系专指「贪淫」者。今略举数例于下: 

  安世高《大安般守意经》卷上: 「三毒者,一为贪淫,二为瞋恚,三为愚痴。人皆坐是三事死,故言毒也。」(《大正藏》十五卷一六六页下)

  安世高《阴持入经》卷上: 「三*本为何等?一为贪欲(欲),二为瞋恚,三为痴惑。」(《大正藏》第十五册,一七五页上)

  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五.照明品》:

     「其法本者,无疾无乱……知爱欲心之本无爱欲心;知瞋恚心之本无瞋恚心;知愚痴心之本无愚痴心。是者须菩提,令我得萨芸若者,般若波罗蜜。」(《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册,四四九页上)

  西晋.竺法护《修行地道经.卷二.分别相品第八》: 

  「其有淫、怒、痴,合此为三毒。」(《大正藏》第十五册,一九二页中)

  西晋.竺法护《佛说须真天子经.卷三.无畏品》:「淫、怒、痴宁复是佛法耶?」(《大正藏》第十册,六四三页中)

   西晋.竺法护《度世品经.卷五》:「无淫、怒、痴,身无所有。」(《大正藏》第十五册,一0四页下)

  鸠摩罗什《思惟略要法.不净观法》:「贪欲、瞋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受身着欲,则生瞋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大正藏》第十五册,二九八页中)

  鸠摩罗什《思惟略要法.不净观法》: 「观淫、怒、痴法,即是实相。」(《大正藏》第十五册,三00页上)

  鸠摩罗什《坐禅三昧经》卷上:「三毒之中,何者偏重,淫欲多耶?瞋恚多耶?愚痴多耶?」(《大正藏》十五卷二七一页上)

  以上所引早期译经中所见三毒中的「贪」,皆是专指贪淫而言,而不是泛指一般的贪念;但后来的译经及佛徒,则大都将「贪」字泛解为「贪心」,不再专门针对淫欲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