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页
在长期法诤后,各部为了巩固自己的思想,便须进行论
藏的编集,将经典善巧地解说以符合自己这一部派的看法,
《异部解说》记载着﹕
「佛灭二百年时,犊子上座乃结集正教。(注21)」
另外,《大智度论卷二》云﹕
「有人言﹕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
,后犊子道人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注
22)」
《三论玄义卷下》云﹕
「可住子弟子部,即是旧犊子部也,.……舍利
弗是罗怙罗和上,罗怙罗是可住子和上,此部复是可
住子之弟子。(注23)」
由此可知,佛灭二百年时,犊子上座首先进行正教之结
集,由于早期已有经藏与律藏的结集,因此犊子上座所结集
的,便是《舍利弗阿毗昙》,而其传承是由舍利弗下传。由
于此次结集的人甚多,因此南传称之为「大结集」。受到这
结集的影响,其它各部也仿照《舍利弗阿毗昙》的内容,编
集论藏。
经过这六十三年的法诤,形成了四圣部﹕圣上座部、圣
大众部、圣犊子部(后期改成圣正量部)及圣说有部。以往学
者认为圣犊子部及圣说有部属上座律系,其实此二部属大众
律系,其理由如下﹕
1. 圣说有部的戒条次第与摩诃僧祇律大致相同,而圣
上座部系统的戒条次第(化地部、法藏部及铜鍱部)则由于第
二结集时,上座们将之调动,因而与未参加集者有所不同。
2. 圣大众部及圣说有部皆同样认为第一结集先结集经
藏,后结集律藏﹕摩诃僧祇律、根本说有律及阿育王传、付
法藏因缘传等有部系统的传记,皆先经后律,只有经多位译
者编译的十诵律例外。而圣上座部的化地五分律、法藏四分
律、善见律、铜鍱律,皆认为是先律后经。其理由即因第二
结集由律而起,故先结集律藏而后经藏,乃将第一结集亦认
为是先律后经。
3. 又以描述佛陀前世的「本生谈」为例,圣上座部之
五分律、四分律中皆只有数则,而僧祇律有五十余则,说有
律则更多(注24)。此亦可看出,在第二结集中,将律藏中的
本生谈减除,因为在经藏中已有,不须重复。十诵律之本生
谈只有十一则(注25),可能是经过译者(弗若多罗、鸠摩罗
什等)删减,因为十诵律中提及「如是广说五百(则)本生」
。
4. 《出三藏记集第三》中记载着﹕「阿育王集五部僧
共行筹,尔时众取婆麤富罗部(即犊子部)筹多,遂改此一部
为摩诃僧祇(注26)」此表
33页
示着﹕犊子部的律,其实就是摩诃僧祇律。法显的传记中明
显记载着﹕「(至中印)始得摩诃僧祇众律,佛在世时,最初
大众所行也。」这表示着原始律大致同于摩诃僧祇律。
由上可知,圣说有部及圣犊子部,皆属大众律系,二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