诣门徒弟子言:归依佛者,归依何佛?且不是磨(摩)尼佛,又不是波斯佛,亦不是火祆佛,乃是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且如西天有九十六种外道,此间则有波斯、摩尼、火祆、哭神之辈,皆言我已出家,永离生死,并是虚诳(妄),欺谩人天。惟有释迦弟子是其出家,堪受人天广大供养。[⑥]
该讲经文的书写者是一位欲西行印度求法却因病而不得不折返的汉族高僧,文献写成于“圣天可汗大回鹘国”。该文献透漏的“大回鹘国”信息有:
1.最高统治者称可汗,名曰圣天(回鹘语作Tängri Qaghan);地位仅次于可汗的是公主邓林(邓林,即回鹘语尊称Tängrim,意为夫人)和天特勤(回鹘语作Tängri Tegin);官员则称达干、都督、敕使、萨温、梅录、庄使、地略;
2.境内有葛[罗]禄、药摩(样磨)、达但(鞑靼)、独西(突骑施?)、土蕃、拔悉密、黠戛私等诸多民族;
3.信奉佛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哭神[⑦] 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最为流行。
综合以上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完全有把握地将该“大回鹘国”推定为高昌回鹘王国。如果再考虑到文中“东游唐国华都”及“睹我圣天可汗”等语,我们庶几乎可以推定,该讲经文的书写者应是高昌回鹘王国境内的一位汉族高僧。有幸的是,后来该文献被带到敦煌而留存下来,才使我们得以管窥变文讲唱在高昌回鹘王国中的存在。
该讲经文之内容有些与马鸣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1所见几乎完全相同。如:
今见此论,当随顺行,得出生死。外道经论,如愚狂语,九十六种道,悉皆虚伪。唯有佛道,至真至正。六师之徒及余智者,咸自称为一切智人,斯皆妄语,唯佛世尊,是一切智,诚实不虚。[⑧]
此语与《佛说阿弥陀讲经文》所谓:“且如西天有九十六种外道,此间则有波斯、摩尼、火祆、哭神之辈,皆言我已出家,永离生死,并是虚诳(妄),欺谩人天。惟有释迦弟子是其出家,堪受人天广大供养。”从内容到语言如出一辙。只是结合高昌回鹘国的宗教现状,将原经中的九十六种外道具体化为景教、摩尼教、火祆教和萨满教罢了。
在敦煌出土的回鹘文文献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变文讲唱的痕迹,那就是著名的《善恶两王子的故事》写本。
回鹘文《善恶两王子的故事》,从内容上说,应属佛本生故事的一种,而且是内容最为丰富而且书写时代最早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之一。现知写本有三,其一为巴黎收藏的P. 3509号册子本,其二为伦敦收藏的Or. 8212-118号写卷,其三为德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U 120(T II Y 1)。其中前二者出自敦煌,已由多人做过研究,[⑨] 最后一件出自吐鲁番交河故城,由茨默刊布。[⑩] 从这些写本看,《善恶两王子的故事》的情节大致如下:
古代波罗奈国有两个王子,长子名善友,心地善良,同情弱者,扶助贫困,为解救穷苦百姓于沉沦,他力劝父王打开国库,以珍宝、粮食赈济饥民。在国库空虚后,他又听从智者之言,冒死入海到龙宫探求摩尼宝珠,以便使贫民脱离苦海,永得富贵。他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到了宝珠。不幸的是,在他返回到海岸时,竟被心狠手辣的弟弟恶友所骗,不仅被骗走了宝珠,而且还被弟弟残忍地刺瞎了双眼。后得到一仙人的指点和一牧人的帮助才脱离险境,无意中来到了利师跋国,并成了皇家果园的看守。而该国的国王正是他儿时已定了亲的岳父。该文献为残卷,故事到此即中断,但从汉文原本可知,善友后来被其岳父认出,与公主完婚,双眼也复明了。最后携妻回乡,重得宝珠。从此,国泰民安,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其中的善友即佛前世为菩萨时的化身,而恶友呢,则为提婆达多的前世。显然,内容具有本生故事与因缘故事的双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