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致疑不决,七昼夜经行,坐卧无有间断。......庚午春
,本寺耆旧请老和尚至山同回。...... (同上,第三代住持
佛慈广鉴慧光普照隐元隆崎国师)。
恭惟和尚慧觉宗工,真如正印,缘结大千法界,具圆明寂照
之根,道开不二法门,超语言文字之障,磨□手眼灵光,遍
现尘寰,看箭机缘,风声特垂闽海,真禅林之尊宿,震旦之
名流者也。某等向挹清光,夙钦道范,兹为和尚慈筏游东,
遂使断际法筵虚左,在七年棒喝,固知教泽长存而一脉家传
,尚望宗风继振,谨合群心而延伫,先投五体以抒诚,伏愿
钖杖遥临,现后身之黄檗辟木,金绳密启示再出之白椎,嫡
派总衍之天童,祖作模而孙作范,法乳均受于金粟,伯吹埙
而仲吹箎,千峰明月半溪霞,灯灯相禅,三个木球一枝箭,
筏筏同豋。盥手具笺,凝眸候驾谨启。(《黄檗山寺志》卷
6,诸士绅‧请隐元禅师回黄檗)
219页
风,中兴黄檗之道」,及《黄檗山寺志》卷 6,密云禅师语录序中「
其望临济则三十世」亦可证实。而由于临济义玄是出于黄檗希运,故
可说临济宗衣钵是出自黄檗。在台湾佛教僧侣中,都以临济子孙自居
的情况下,也就难怪谢汝诠、连雅堂会说「其宗派多传自福建、衣钵
实授自黄檗了」。
(b)怡山长庆院──西禅
直至国民党政府迁台为止,台湾佛教是源自中国佛教的有鼓山涌
泉、怡山长庆及福清黄檗。此中福清黄檗的法统已如上述,其次谈到
怡山长庆院(或称长庆寺)。此怡山长庆院,就是《通志稿》说的西
禅。这从以下所列的史料,可以证明之。
(一)《崇祯雪峰志》卷3,真觉大师年谱咸通九年戉子︰
师年四十七追念芙蓉乃初进之地,遂还福州止于芙蓉之石室
。是岁沩山大安禅师领徒至,廉帅李景以书请开创城西怡山
王霸仙人上升之所,即今西禅长庆寺也。
(二)《宋高僧传》卷12,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传︰
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圆寂(智之误)大师亦自沩
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注114)
(三)同上,唐福州怡山院大安传︰
后止沩山礼大圆禅师,复证前闻,而为量果也。......咸通
十四年诏宜号延圣大师,赐紫袈裟一副。......(中和)三
年癸卯(883)十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丈室,春秋九十一、
腊六十七,续诏赠圆智大师,塔号证真。(注115)
(四)《景德传灯录》卷9︰
福州大安禅师者本州岛岛人也,姓陈氏。幼于黄檗山受业,听习
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乃孤钖游方,
将往洪州。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
──────
(注114) 《大正藏》卷50,页782上。
(注115) 《大正藏》卷50,页780中、下。
220页
曰︰师往南昌,当有所得。师即造于百丈。......同参佑禅师
,创居沩山也。......师大化闽城二十余载。唐中和三年十月
二十二日归黄檗檗寺示疾而终,塔于楞伽山,敕谥圆智禅师证
真之塔。(注116)
(五)《六学僧传》卷 7︰
唐大安,闽之陈氏子。幼年入道,资质不凡,元和十二年
(817)豋戒品于建州浦城县之凤栖寺灵感坛。寺始名干元,
坛名兜率。当安受戒时,天雨桂子,地生朱草,刺史元钖上
其瑞,诏改今名。......后礼沩山大圆禅师,时崔真孝方廉
使豫章,重闻安誉,走疏召之。咸通十四年,诏赐号延圣大
师并紫袈裟。中和二年(882)法堂之梁,忽中折。明年癸卯
十月二十二日坐逝于怡山之方丈,春秋九十一,腊六十七,
谥圆智,塔号证真。(注117)
(六)《五灯会元》卷 4︰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号懒安,郡之陈氏子,受业于黄檗山,习
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乃孤钖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