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缘熟,忽起□住曰︰是什么?师释然了悟亦忘其了心,唯举
手摇曳而已。雪峰曰︰子作道理耶?师曰︰何道理之有?雪峰
审其悬解,抚而印之。暨雪峰归寂,闽帅于府城之左二十里开
鼓山,创禅宫,请扬宗教。......鼓山自住三十余年,五湖四
海来者,向高山顶上,看山翫水,未见一人快利通得。......
闽帅礼重常询法要焉。(注121)
又《宋高僧传》卷12,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传︰
存之行化四十余年,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
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驰而愈离,辩而愈惑,其庶几
者。一日师备,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拥徒于
越州洞岩;次曰智孚,拥徒于信州鹅湖;其四曰惠棱,拥徒于
泉州招庆;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皆膺圣奖
,赐紫袈裟,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注122)
由此可知神晏乃雪峰义存五大弟子之一,且在雪峰归寂之后,深
受王审知的归信,且有替代雪峰之地位之势,这从「闽帅礼重,常询
法要」亦可窥知。由于闽王审
──────
(注121) 《大正藏》卷51,页351上~下。
(注122) 《大正藏》卷50,页782上。
223页
知的大力拥护,加上神晏的教化,(注123) 鼓山涌泉寺遂有「闽虽多
名剎,若兹寺盖不可甲乙数」(注124) 或「鼓山闽剎之甲也」(注125)
之誉。此如明何乔远所说的「释衲之徒,《五灯会元》所载,闽中为
盛,而闽中之盛,又在王审知有闽之时,岂非以其崇高佛教,弘饰寺
宇,缁流云集,起而应之耶」。(注126) 由此可知与雪峰寺同为唐末
五代福建佛教之中心的鼓山涌泉寺,到了后代俨然成为福建第一的大
丛林。但依据《鼓山志》卷 5,田赋‧宋元明田赋所云︰
谢氏旧志称五代田数无考,而寺僧云︰闽忠懿王施僧田八万四
千亩,遗卌犹存。至宋时已去其七,元明以后轸以侵削,至今
可纪者,仅余百亩。然皆山僧续垦硗硗与募缘所购,问其故业
,已荡然无复存矣。
又该志卷8,艺文〈鼓山寺兴复寺田记〉中云︰
嘉靖末年,当权者瓜夺其田,忍为废寺之议。僧霞居与其徒贤
深,念念祖师,努力扶持恢复。恭逢今上皇帟豋极,一遵祖师
成法,不忍轻废禅祠而复之。
又《乾隆福州府志》卷16上,寺观一‧涌泉寺条云︰
嘉靖壬寅年(二十一年,1542)寺毁,国朝顺治初僧元贤重修
,康熙间御书涌泉寺额以赐。
由上述可知,自宋至明该寺寺田,大多数被侵占,寺运也衰颓了
,尤其是到了嘉靖二十一年几成废寺。在陈仲溱的「经鼓山废寺
」︰
寒花落遍讲经筵,宝剎灰残六十年;
鸟下空廊人寂寂,猿啼香积草芊芊。
─────
(注123) 鼓山闽剎之甲也。昔晏国师以明心见性之学,为开山第一祖
,阐教元首,扶植教基,四方衲子,归之如巿,其众殆千人
,而禅林矩度,卓卓为天下称道(《鼓山志》卷 7,艺文一
。明代王褒〈送了心上人还鼓山序〉)。
(注124) 《鼓山志》卷 7,艺文一,〈重建白云廨院碑〉。
(注125) 同上注,〈送了心上人还鼓山序〉。
(注126) 《鼓山志》卷7,艺文一,明何乔远《鼓山纪游诗序》。
223页
坛移贝叶印芳藓,座隐金莲分暮烟;
破衲断瓢寥落甚,春风春雨更凄然。
此诗可能写于万历年间(1573~1615)。又从历代住持年谱来看第六
十代简翁文□禅师在职,是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而第六十一代
无异元来禅师(1575~1630)则是在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任职,
(注128) 其间住持之位悬缺达一七○年之久,可见这段时间定是非常
衰颓。直到无异元来受该寺僧众及曹能始(注129) 观察使率众乡绅之
请,前来驻钖,才重立职事,创绳规,开堂说法。(注130) 之后,第
六十三代永觉元贤(1578~1657),于崇祯七年(1634)任住持之席
,致使鼓山涌泉寺「百废俱兴,其法席之盛与兴圣(神晏)无异」。
(注131) 继元贤之后的第六十四代觉浪道盛(1592~1659)、第六十
五代的为霖道霈(1615~1702),前者从无异元来受具足戒,得法于
东苑元镜(1577~1630);(注132) 后者长侍受法于元贤,于康熙甲
子(二十三年,1684)驻钖之后,「禅教兼行,净律并开,福缘广大
,撰述甚富,一时法门之盛,人称古佛再世。」(注133) 如此看来,
鼓山涌泉寺的再兴,实自明末无异元来,再历经清初永觉元贤、为霖
道霈诸师的经营,使之再度成为福建第一的丛林。在此要顺便一提的
,是以上诸师的法统属向。若依《五灯会元续略》,无异元来、东苑
元镜(1577~1630)、永觉元贤为曹洞宗青原行思下三十五世无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