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14)
时间:2009-04-07 10:12来源:缘起作者:证严法师 点击:
已生恶令速断,因为我们是凡夫,善恶二念难免会浮浮沉沉,不小心,恶念生起时,我们要赶快令恶念速断。因为恶念一生,恶业就成就了,所以必定要保持善念,注意恶念,所以已生恶令速断,赶快要断除一切恶念。
如果未生恶,尚未有恶念恶行出现,更要注意不令产生,因为心无二用,如果生了恶,善念就断了。所以未生恶,表示善念还存在,我们要注意防患于未萌,恶念还没生起前,就先远离不好的因缘,使恶念没有生出的机会。
若是已经在修行了,就把我们的心安住在修持善法上,「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把时间精力用来利益人群,其实便是利益自己,所得到的欢喜难以言喻。因此,如果还未生善,要赶快注意善因,把握善缘,让这分善念因缘具足;若是已生善者,就要精进不息,令善速增。
总是说「未成佛前,先结好人缘」,时时结好善缘,善念就会不断增长,形成一种善的循环。所以,要守好这一念善,实在要有很坚定的毅力,我们才能不畏困难考验,坚持断恶修善的心念。「修行乃大丈夫事,将相难为」,没有这分毅力,就没有办法保持坚定的意志。
佛世时,佛陀亦时时向弟子们叮咛:「比丘啊!好好顾守你的善念,因为这念心是无常的,无常的凡夫心,要靠我们坚定的意志去盘固。否则,这念心能使我们生天堂,也会使我们堕地狱。」佛陀又说:「以我的智慧来观察,堕落地狱真的也只在一念心,顷刻之间,恶念一生,就堕入泥梨。所以,发心修行的比丘们啊!切记要注意这一念心,千万不要让恶念产生,以免堕入地狱。」
又有一天,佛陀又对弟子们说:「比丘啊!大家要好好照顾好心中的善念。以我的智慧观察,一念善念生,顷刻之间,就能上升天堂,因为上天堂,也就是一念善心所生。」
天人的自救
接着,佛陀举例来说明,一位天人,有一天突然「五衰相现」,也就是说头冠及头上的珠宝饰物,忽然间都坠落下来,完全失去了光辉,衣服变得褴褛、腰带也松掉了,面容的光彩顿时消失,身体也产生不净的汗臭和污垢。
这位天人十分惶恐,害怕自己即将脱离天道,回入六道之中,万一堕落恶道,那要如何是好!愈想愈是惶惑不安,这个时候,该去求谁帮助我呢?谁又能指引我呢?转念间,想起了释迦牟尼佛,佛是一位大智慧者,大觉者,我应该要赶快去请他来指点我,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脱离五衰形态,不堕入恶趣。
他真的来到佛的座前,向佛陀请示。佛陀慈悲,细心地开导他说:「一切唯心,你现在是天福享尽,五衰相现。因为过去你曾种下恶道之因,如今失去了天福,即将要堕落畜生、地狱道。话虽如此,这个时候你还是要坚定善念,赶快再发善愿,善的力量大,就有机会让你回到天宫再享天福。」
天人听罢,立刻在佛前虔诚发愿:如能脱离恶道,回归天界,从今之后必当守护三宝,造福人群,再也不令这分善念散失。
回去后不久,天人的意识飘飘然的,似乎到了乡下一处马厩前,眼前有一匹母马正要生产,忽然间他投进了马胎,接者母马就生出了小马。天人的意识,觉察到自己投生成了小马,落入畜生道中,他不愿意就此堕落轮回,这个时候一定要自救!
这匹初生的小马就在马厩里乱跑乱撞,一直用力把头撞向围栏,经过一番挣扎,小马出生不久就往生了。
神识安定下来,又恢复成天人的身态。经过这一场生死,天人有了很大的警惕,意识真的是由不得自己,天福享尽,轮回丝毫不爽。好在临堕之际,曾经有这个念头去请教佛陀,佛陀慈悲的开示,总算让他把这一念心固守好,因此,虽然堕入马身,但是他的意志念力还是很强,保持住这分善念,最后才能恢复天人之身。
这都要感恩佛陀的提醒,天人于是再度来到佛前顶礼,而且也向佛陀发愿,他再也不要享乐了,只愿专心护持三宝,守持善法。佛陀亦点头赞许。
说完这个例子,佛陀就对弟子们说:「看啊!这念心就是要自己好好地守持好,恶念不生,善念不断,才能成就圆满的修行。大家要时时多用心!」一旦发心,要永恒受持,所以常说把握当下,恒持剎那,也就是要发心如初,精勤不懈。以上是四正勤。
第三行品
四如意足
欲念进慧四如意,具足圆满道业立;
欲如意足贵发愿,愿大志坚菩提现;
念如意足在诚正,诚正信实道可证;
进如意足当正勤,拔苦与乐重力行;
慧如意足济苍生,慈悲喜舍放长情;
四如意足系一心,心净一切国土净;
烦恼一念动三千,三千一念由心牵;
毫厘之差谬千里,体解大道无量义。
学佛就是要学得一心宁静,不管是什么境界,要记得「心不随境转」,如果心中宁静,看什么境界都很美,什么样的人事物都值得我们感恩。学佛就是要修学这一个心念。
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学了之后还要时时熏习,才能在生活中成长我们的智慧,习得圆融圆满的待人接物之道。能深入观察人事物的形相道理,才能应机逗教。
佛陀所云「三十七道品」,旨在教育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外在的世界复杂万变,要如何使内心的世界成为复杂中的美景?这当然要具有智慧。所以,佛陀所说四念处,除了观想自身外,又再观想外境,还有彼此之间的感受,并分析物质世界中的种种执着。
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中用心熏习,预防不法的心态产生,明白人生的方向即是行善止恶,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就是佛陀的教育。接下来,我们也要注意自我心灵的各种欲念。四如意,道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