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25)

分享到:


  迦叶尊者就是坚持修行如初,当他发心修行时,佛陀的教法是游化人间,日中一食,三衣一钵,树下一宿,这都是他年轻时,佛陀的教育,他就一直坚持下去。所以,一心一念一志非常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好奸把心顾好,这就是修行。请大家守住一心,同时要护住一念,不要受到周围环境的感受,而摇动了我们的道心。

  结语

  在人世间「观受是苦」,很多佛教徒都说我们要修行,我要超脱六道,不要再来六道轮回。大家都不想来六道轮回,如果六道都消除了,那第自然就不用再来了,但是可能吗?目前还是不可能。所以说我们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堪忍的世界。

  来到这里在要学会忍耐,世间是苦,因为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此五都纠缠不休。浊,就是不干净,就是烦恼;劫是长时间,长时间充满烦恼,充满苦难,总是苦不堪言。

  慈济是道场

  慈济是一个道场,我们要福慧双修,首先要守好自己的戒律。慈济人要守十戒。前五戒是佛陀所制定,其他的五戒则是因应时代不同,学佛修行者所应遵循的方向。

  现在的社会要如何使之祥和,就从守戒开始,要净化人心就是要心中无污染;要心中无污染,就要在行动中不犯错,不犯错才不会有污染,所以戒很重要。我们要学佛,不要当自了汉,记得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业」。

  假如有出世的精神,就会与人无争,与事无争,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则人圆;与事无争,则事圆;与事无争,则事圆;与理无争,则理圆,人事都不争,就可以海阔天空,就可以做到及时造福。

  福,在智慧中成;智慧,也要在福中求。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们要用开阔的心,与人无争,才能具备德行。

  常说「功德无量」,功就是内能自谦,自己已经下了功夫,还要常常警惕自己,缩小自己。要缩小到进入别人的眼里、心里。占一个很重要的信置,这才是真功夫。外能礼让就是德,缩小自己,对人有礼有敬有让,就才是修学的根本。

  我们的使命,就是佛陀的精神——净化人心。接引众生,要以爱让他感受到如沐春风。他就会跟着你一起行动,一起推动。

  人我之间,有一念善起,要赶快让它增长;未生的,要尽量去启发,让这一颗善的种子,在我们的心田下种生根。还要做一个心田的农夫,不要让心田中的杂草丛生,杂草一生,好的种子就被破坏了。希望大家的这亩心田好好地耕耘之后,能很快收成。

  收成后,不是放在仓库的布袋里,仓库里老鼠很多喔!

  黑白二鼠

  大家是否听过一个故事,有黑白二鼠,白鼠代表白天,黑鼠代表夜晚,白天与黑晚夜,黑白鼠都不断在啃咬我们的慧命,虽说观身不净,但是身体也是载道器,我们要赶快利用生命,去发挥人生的使用权。切莫有了福慧种子,却不及时播种耕耘,放在仓库里就被黑白咬光了,布袋破了,种子没了,这就很可惜了。

  要记得四正勤,正就是不偏邪,人生的道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心中的正念要把握好,勤就是要精进认真。时间分分秒秒都不会为我们停留,因此要分秒不空过。

  明天与无常谁先到?

  不见得每个人都还有明天。

  有一天,阎罗王感觉最近来到地狱的人愈来愈少!就邀集牛头马面小鬼等一起来想办法,让世间多一些人下地狱。牛头先提出建议,就说:「我去告诉世人做善事不会上天堂,因为根本没有天堂。」阎罗王听了,不是很满意。

  接下来马面说:「那么,我去告诉世人为恶不会下地猝,所以不必有所惮。」阎罗王觉得这也不吸引人。于是狱卒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提议。但是,阎罗王还是摇摇头,这些办法都不好。

  这时,群体中窜出一个小鬼,脸上透着一股奸诈,就说:「报告阎罗王!我来告诉世间人说,『你还有明天』。世间人总是认为还有明天,所以就不积极,为善不积极不就会堕落了吗?」阎罗王听了抚掌大笑……。]…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却是深深令人警惕。所以,我们不要常常认为今天不做,明天再做,反正还有明天!明天还有明天的明天,但是都没有想到无常。到底是明天先到,还是无常先到,这都是不可预知的事。所以我们要把握当下,恒持刹那,在观念上真正多用一点心。

  这个世间仍然充满希望,只要我们殷勤认真,朝着正确的方向精进不懈忌。这样的话,世间就有希望。

  慈济人啊!希望大家常常警惕自己。慈济的四大志业以悲喜舍为本怀,慈是慈善,悲是医疗,喜是文化,舍是教育,这是外在的行动。内心的精神则是诚正信实,学佛无非是要学习诚正信实的胸怀,我们的外在与内涵一定要内外合一。

  诚正信实是内修,慈悲喜舍是外行,推动慈善、医疗、教育、文化,这是人间不可缺少的四件事情。请大家要多学习。佛陀曾经教示世人:「学我所说教,行我所行道,虽离我千里,亦如同一处室。」最后我们便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