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22)

分享到:


  树木生长绿叶,水沟满了,野草野花摇曳生姿,整个市郊生机勃勃,尤其是结穗的稻、麦也都饱满下垂,一片丰收的气象。人民惊觉僧团的到来,带来多么吉祥的瑞相,跟尼犍外道说的完全相反。原来大家都被骗了!

  长者看到这样的景象,也明白自己过去的迷误,就带着欢喜的心,与城中的百姓一起来到树林下瞻礼佛陀。佛陀庄严地坐在那里,看到长者与人民到来,就微笑地向大家招呼。

  长者看到佛陀,不由自己地五体投地,礼敬佛足。佛陀微笑颔首,开始为大家讲说「五戒十善」之法,也对大家分析,信仰一定要有正知正见。长者等人心开意解,即向佛请求皈依,舍弃偏邪的外道,成为佛教的护法。

  这段故事是个很好的例证,哪怕是修行者,也可能产生偏差。当初印度的许多外道教徒,虽自以为是在修行,却缺乏「七觉支」的思想指引,以致选择错误,不得正见正行,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哪里能够舍弃物欲,得到真正的欢喜与轻安自在。

  不过,不管遭受什么样的毁谤障碍,佛陀还是以平常心冷静面对,以慈悲与智慧一一开导施教。

  佛陀说:「人啊!往往都是心理作祟。魔并不在身外,多数都是心魔。」人有心结,心中嫉贤妒能,怕别人比我们优秀,怕别人比我们受尊重,这都是凡夫的心态。

  佛陀的教育是慈悲。慈,就是让人快乐;悲,是拔除人的苦难,能让人人得到欢喜,快乐自在,人与人之间能尊贤敬老,这就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育。不要常常站在凡夫地,用凡夫的心来看待一切。打开心门,你会看到海阔天空!能面对境界而不受障碍,降伏内心的魔障,距离佛道的目标就愈来愈近了。

  举出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七菩提分,在生活中是相互连贯的。起于择法,只要我们认为是正确的选择,就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并且时时刻刻鞭策自己精进求法,有精进才有感受的欢喜,才能得到轻安。在日常生活中存正念,不被周围的环境所摇动,才能生出定力,帮助自己舍弃过去、现在的烦恼。

  因此,这分坚定的意志非常重要,尊重自己所选择的道路,那就要精进不息。万法唯心,大家既然选择了这个法门,就要时时用心。

  第七行品

  八正道

  【正见】

  心正行正修行人,修行要修无漏道;

  心境佛境合为一,真空妙有无上道;

  一勤天下无难事,贡高我慢烦恼生;

  苦集灭道四谛法,真正宁静是涅盘。

  【正思惟】

  四谛十二因缘法,三无漏学戒定慧;

  用心力行闻思修,累积福缘与慧类;

  人在六道中受苦,反复轮回无明起;

  如是因缘如是果,日常生活正思惟。

  【正语】

  最易造业因是口,开口动舌都是业;

  远离虚妄不实语,缺角杯子视为圆;

  心存道念智慧生,最终目标是修行;

  一句戏言种因果,无漏智慧摄口业。

  【正业】

  修身养性来学佛,培养耐心与耐性;

  心正念正见解正,无漏智慧修摄身;

  道业常在正道中,断除一切邪妄行;

  同复清净的本性,娑婆世界好修行。

  【正命】

  修学佛法在正命,守本分抱欢喜心;

  有缘感触求真理,回归本性见十相;

  学佛要去妄回真,一理通则万理彻;

  出自内心本分事,正命慧命自然现。

  【正精进】

  戒中修定定成慧,专心一意在成佛;

  道心不可来间断,发心力行有恒心;

  禅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众生群中去;

  一勤下天无难事,守志奉道正精进。

  【正念】

  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

  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疾众生因缘观;

  多障众生念佛观,基础在于戒定慧;

  请转逆缘为善缘,行兹在兹有正念。

  【正定】

  摄诸心念正定法,心不移动能静定;

  心静定则道能通,正信才能够正定;

  万法本来无所住,正住真空道理中;

  动静皆寂为贤相,正确修行菩萨道;

  慈济世界感恩心,爱为天下众生生;

  但愿众生得离苦,大爱包容地球村;

  大爱包容地球村,大爱包容地球村。

  但愿众生得离苦,大爱包容地球村;

  大爱包容地球村,大爱包容地球村。

  学佛就是要学得心静,要如何调整我们的心思业行,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目标。

  佛陀成道之后,好几次回到他的国家迦毘罗卫国,每一次回去,国内的大臣、长者、贵族都踊跃前来听法。大家每一次闻法亦皆法喜充满、皆大欢喜,所以佛法在佛陀的出生地非常兴盛。人人口口相传,知道人生最快乐的就是内心的欢喜,内心的欢喜则来自于佛陀的教法,所以能得到法喜充满,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很多人接受佛法后改变习气,原来的生活形态因而改善。但是当时的印度,除了四姓阶级之分,男女之间的地位更是不平等,大多数的女人都没有亲闻佛法的机会。于是有很多妇女就感叹:「我们到底是因为造了什么业而生为女人,以致不得亲近圣者,听闻佛陀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