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佛教伦理学探究(14)

分享到:

  世乐与天乐固然令人欣喜,可是福报总有享用完尽之一天,谁也无法担保生生世世永生善趣。因此,五戒十善只是佛法之入门与权宜,真正究竟之道是在于解脱,而解脱亦是原始佛教所注重的第一义。关于解脱道之戒律,原属于出家众之别解脱律,可是为了让在家众学习出家人的生活,而向于解脱道,佛制有所谓「八关斋戒」,以利在家众随力随愿受持。八关斋戒之前五戒与前述五戒雷同,另加上三条沙弥戒即成为八戒,其


28 《杂阿含经》卷一,《大正藏》册2,页6中。

29 《中阿含经》卷六,《大正藏》册1,页460中。

 

页149

内容为:(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非梵行(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香鬘严身、不观闻歌舞(7)不坐卧高广大床(8)不非时食(不过午食)。在家众除了遵守三归五戒十善乃至八关斋戒之外,有关其世俗生活之伦理,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与政治上,经中亦多有谈及。要之,佛法要求在家众必须依正业、正命 30 过一个正常的经济生活,依六方礼-父子、师生、夫妻、亲友、主仆、信徒与宗教师的关系-过一个合理的社会生活,以德治、礼仪、公正、均利过一个德化的政治生活。 31 

  出家众的德行,依出家五众而有不同的戒律规定。所谓出家五众,乃指: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五种出家众。沙弥(Wramanera),意指息慈、勤策或求寂之男众。沙弥尼(Wramaneri),则为「勤策女」或「求寂女」之意(梵文字尾以尼(ni)音代表女性)。此二众,是出家之道的初步阶段,有见习之意味,于僧团中学习出家生活,以作为进一步受具足戒 32 之准备。沙弥十戒,前九戒即如前述八关斋戒,另加一「执持金银宝物戒」,其内容为:(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非梵行(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7)不歌舞倡妓,不故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式叉摩尼(Wiksamana),亦译为式叉摩那,意指「学法女」或「正学女」,乃是沙弥尼与比丘尼之间的必经过程。式叉摩尼之期限为两年,除了磨炼女子性情,亦可藉以观察女子是否曾经受孕,以避免遭世俗讥嫌。式叉摩尼除了必须严持沙


30 正业与正命均属八正道之一。正业指正当的行为,即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等不正当之行为。正命指正常之经济生活,即远离咒术、杀生等邪命,如法求取生活所需。

31 印顺法师着,《佛法概论》,台北:正闻,1992,页201-205。  

32 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亦即受持具足戒者即正式成为比丘与比丘尼。

 

页150

弥十戒,另须遵守六法,谓之式叉摩尼法。此六法各律本所载不一,故于此略过不录。33 出家众受具足戒以后即是比丘和比丘尼,比丘(Bhiksu),意谓「乞士」,乃指上乞佛法、下求衣食之人,又有「怖魔」、「破恶」、「净命」、「净持戒」等意思。比丘尼(Bhiksuni),意与比丘同,尼表女性,即指女比丘或女乞士。比丘和比丘尼是僧宝的代表,于住持三宝发挥极重要的功能,使佛的法身慧命得以永续住世。故佛制之比丘戒和比丘尼戒,条文繁复,戒律严谨,通说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五百条,这只是一大约的数字,其戒条与内容各律本不一。

  佛弟子的德行依于戒律,戒律如同社会之法律约束人民一般,亦约束着佛弟子,成为佛弟子的伦理规范。人民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将流于放纵,修行者如无戒律,亦难免流于放逸纵乐。但相对地,对于戒律的精神如果未能善于体会,未能具备正见合理地持受戒律,亦将流于苛刻的苦行。此不仅在佛世时有所谓纵欲者与苦行者,在西方亦有西馁克学派(Cyrenaic School)、伊比鸠鲁学派(Epicurian School)之快乐主义者,以及犬儒学派(Cynicism)与斯多亚学派(Stoicism)之禁欲主义者。人类的宗教修行之易于偏执纵欲或苦行之一边,可谓自古以来东西方皆然。佛陀是一个依于正道而觉悟的正觉者,正道即是八正道,亦即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或极端的苦行,而为不苦不乐的中道行。如《中阿含经》所说:「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是说一边。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者,是说二边。…离此二边,则有中道。」 34 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不苦不乐的中道,不是在苦乐之间求取折中,而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