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佛教伦理学 >>

佛教伦理学探究(8)

分享到:
 

   佛教伦理学以什么作为理论基石呢?一言以蔽之,曰:「缘起法」。缘起法亦可说是佛法的重心,它与上一节所说的外道之三种思想-「宿作论」、「神意论」与「无因论」,实有着重大区别,而缘起法亦正是对治这三种偏见的良方。宇宙间凡事必有因,天下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因必有果,有果亦必有因。否则,如果一切出于偶然,例如流水忽而就下,忽而逆上,火燃物时而有烟,时而无烟,人行善有时受赏,有时被罚,则宇宙间之秩序必无法维持,因此「无因论」无法说明宇宙真相及确保世间秩序。「宿作论」与「神意论」虽承认因果律,可是前者极端地把一切推诸命运,今日所受苦乐或福祸全由过去原因所决定,人只能接受而无法改变;后者另执一端,把一切归诸神意,世界及我全由神所创造,个人毫无意志自由可言。两者可以说都各走极端,未能如实知见缘起法所蕴含的因果必然法则。

  然则,缘起法有何殊胜意义呢?缘起法在于指出:世出世间的因果必然秩序,它是佛出世或未出世的本来真相,故佛陀说它是「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缘起的意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简单地说,即是「此故彼」。 「此」与「彼」,泛指因与果,「故」字居中,表示因果间的关系。宇宙间无一物不是依因待缘而生起的,而在一切事物互为因果的错综复杂地

 

页139

因缘网络中,没有一物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一切都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存在。所以任何事物不是偶然的,不是宿造的,也不是神意的,而是缘起的,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结论。由于一切是缘起的,所以世间无一物是永恒不变的,任何事物无不是因着各种条件聚合而成,而这些条件时刻在变化着,当条件改变时,事物亦跟着改变。一切都在改变之中,没有永恒的东西,这即是「无常」义。由于人世间各种事物变动不居,瞬间生灭,有情的生老病死,物质的生住异灭,器世间的成住坏空,无一不是无常苦迫。「苦」是我们生活在无常世间所实际经验得到的,由于世间是无常苦迫的,所以我们的内心片刻不得安稳,既不得安稳,即是内心不能自主,不能自主,所以说「无我」,「我」既不可得,更何况是「我所」拥有的一切呢?由此可知,缘起说明了「无常」、「苦」、「无我」的世间真相,有情从世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体验证得出世间的「涅盘寂静」,这即是原始佛教所说的「三法印」。

  从上面所述之缘起法,我们归纳出佛教伦理学的两个面向:一是世间道德,另一则是出世间道德。世间道德以缘起的「依待性」为基石,所谓「依待性」,即指万物依因待缘而生起,无一物不相互依存着。由此「依待性」而体认自己的渺小,众生的伟大。从众生的利益自己而想到我应如何利益众生,由此而兴起菩提心与慈悲心,积极地走入世间,利益众生,开展而为菩萨行化世间的道德伦理。其次,出世间道德以缘起的「空寂性」为基石,所谓「空寂性」,乃指缘起诸法的「无我空」,藉由此一空性之体证,而得「涅盘寂静」之出世间境地。「空寂性」是重智的,出世间的,不同于相依性之重悲,入世间的。所以,缘起的「空寂性」是原始佛教伦理学的课题,也是本节所要讨论的范围。缘起的「依待性」则是大乘佛教伦理学的基石,我们将留待下一节再行讨论。

 

页140

 

(二)、为我主义与无我论的探讨

 

  就原始佛教的伦理学而言,作为伦理主体的「我」,是一个核心论题。佛陀所教示的四圣谛及十二缘起,无不以众生身心和合的「我」为中心,为此一深感无常苦迫的「我」,指示一离苦得乐之道。「离苦」可以说是佛教的出发点,「得乐」(涅盘之乐)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终极点,而它们所关涉的则是「我」这个伦理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