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佛教愿文研究(22)

分享到:

14.之大白塔寺内

15.于十干的壬寅年七月

16.将其全部译出,

17.未加任何删节,工作进行得完满细致。[21][P198-199];[22][P85-86]

 

这则《祈愿诗》系元代维吾尔族著名学者、翻译家迦鲁纳答思(回鹘文作Karunadaz)为《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回鹘文译本的完成而撰写,写成时间在十干的壬寅年(šim šipqan-lïγ bars yïl),即1302年,地点在元大都(今北京)的大白塔寺(aq stup-luγ uluγ vxar)内。迦鲁纳答思,《元史》卷132有传,称其为“畏兀儿人,通天竺教及诸国语……以畏兀字译西天、西番经论。既成,进其书。帝命锓版,赐诸王大臣。”说明此人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翻译水平。

从上文所引的《祈愿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押头韵的诗作。除第一、二句押qa-韵外,其余均押a-韵,在回鹘文佛教愿文作品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文佛教愿文文献内容比较丰富,施主涵盖了回鹘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蒙元时代,蒙古统治者充当了回鹘佛教施主与庇护者的角色,故而受到了回鹘佛教徒的尊重与敬仰;这些愿文要么表示对现世生活的期求,要么抒发对来世之愿望,体现出济世度人的大乘佛教思想,从其内容与形式看,似乎较多地受到了汉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些愿文的主旨在于发愿超度,缺乏个性化特点,故很多作品都显得干巴而枯燥无味,但同时亦应看到,其中不少作品以其形式灵活,韵律和谐,感情笃实,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而生动感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巴宙辑.敦煌韵文集[M].高雄:佛教文化服务处,1965.

[2]黄征,吴伟编校.敦煌愿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5.

[3]黄征,曾良,洪玉双.敦煌愿文研究[A].项楚主编.敦煌文学论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Türk Dilleri Araştirmalari 6, 1996.

[6]牛汝极.回鹘佛教文献——佛典总论及巴黎所藏敦煌回鹘文佛教文献[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

[7]牛汝极.伯希和藏品中一件回鹘文皈依佛教三宝愿文研究[J].敦煌研究.1999,(4).

[8]W. Radloff. Uigurische Sprachdenkmäler[M], Leningrad 1928.

[9]F. W. K. Müller. Uigurica I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