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门法事 >> 布萨陀婆 >>

佛教布萨制度的研究(11)

分享到:
[28],无犯者保持静默。如是每诵一条波罗提木叉,即问有没有人犯戒,有则回答,无则静默,如是诵三次。   如果明明是犯了戒律而不肯发露者,即堕「故妄语」罪。「故妄语」就是佛陀所说的「障道法」;若发露、忏悔,则得「安稳」。

所谓「障道法」,是指障什么道呢?所谓「安稳」,又是在何处安稳呢?《四分律》有比较清楚的说明:

故妄语,佛说障道法者,障何等道?障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相、无愿;障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忏悔则安乐,得何安乐?得初禅乃至四禅,空、无相、无愿;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故曰忏悔则安乐。[29]

佛陀之所以说「故妄语」是「障道法」,乃是因为犯戒而不发露、忏悔,则必不能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不得初禅乃至「三解脱门」,则必不能得初果、二果乃至阿罗汉果。但是,虽然曾经犯戒,若能够真诚的发露、忏悔,则可得初禅安乐,乃至「三解脱门」安乐,最终能证得初果、二果乃至阿罗汉果。可见,布萨中的诵戒、发露、忏悔,乃是使修行者能够做到戒行清净乃至心清净的重要机制,是佛教戒、定、慧「三无漏学」中基础。在南传《小部经》中,就有比丘不肯发露自己的过恶而遭逐出僧团的记载[30],可见佛陀对于如法布萨是极为重视的。难怪佛陀规定所有比丘,无论是犯戒或是没有犯戒、初学比丘还是无学的阿罗汉,终其一生,都必须参加布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布萨中缺席了[31]

 

(3)雨安居中的布萨、自恣规定


[28] 《汉译南传大藏经》律藏三,三册,页137:「发露者,于僧伽,或于众人,或于一人前,告白、说明、开阐、显示。」

[29]同注3P817c

[30]《小部经.自说经》<苏那长老品>五:「世尊于布萨日为比丘众所围绕而坐。……世尊如是曰:『阿难!此会众不净。』……尊者大目犍连以己心思惟统含比丘众之心。尊者大目犍连已见污戒为恶法、有不净邪恶业行,非沙门自称沙门,非梵行者自称梵行者,内心腐败满漏,持不净性者坐此比丘众中。见而起座近于彼者,作如是言:『汝起,法友!汝为世尊所看破,汝勿住与比丘众俱。」……三度彼唯默然。尊者大目犍连捉彼腕驱出门外而下闩。诸世尊前,如是白世尊曰:『大德!彼为我所驱出,会众清净。大德!请世尊为比丘等说波罗提木叉。』」(《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一,二十六册),页117~118

[31] 相关记述详见《铜鍱律》、《四分律》、《五分律》等各部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