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萨的起源
布萨的梵文是upasad,是「祭日、礼拜日」的意思[1]。在印度的社会中,布萨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制度,而是各宗教教派都共有的宗教仪式。以婆罗门教来说,布萨日可能就是婆罗门为信众说法,并教导信众礼敬诸神的日子。根据印顺法师的研究指出:「这种制度,渊源是很古老的。依『吠陀』(veda),在新月祭(darsamasa)、满月祭(paurnamasa)的前夜,祭主断食而住于清净戒行,名为upavasatha(优婆婆沙,就是布萨)」[2]。为了要礼敬诸神,祭主还要断食、持戒,使自己身心都处在一种清净的状态之中,可见,布萨除了是为了礼敬诸神之外,又含有使身心清净的用意和功能了。
根据各部律的记载,佛教早期是没有布萨的。但是,在印度的文化背景中,外道尚且定期布萨,使身心清净,礼敬诸神,而佛教居然不举行布萨,就难免受人非难了。而佛教之所以设立布萨制度,正是因为受到印度其它教派的影响。在《四分律》、《五分律》和南传《铜鍱律》中,都记载了佛教设立布萨制度的因缘,是因为外道在每月固定的时间举行布萨,因此,佛陀在摩竭陀国瓶沙王的劝请下,规定比丘们举行布萨,如《四分律》说:
尔时,佛在罗阅城(即王舍城)。时,城中诸外道梵志,月三时集会,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众人大集,来往周旋,共为知友,给与饮食,极相爱念,经日供养。时瓶沙王在阁堂上,遥见大众往诣梵志聚会处,……时瓶沙王即下阁堂,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今此罗阅城中诸梵志,月三时集会,……今敕诸比丘,令月三时集会,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亦当使众人周旋往来,共为知友,给与饮食,我及群臣亦当来集。」时,世尊默然受王瓶沙语。王见世尊默然受语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遶已而去。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今此罗阅城中诸梵志,月三时会,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共相往来周旋,共为知友,给与饮食,极相爱念。汝亦月三时会,八
[1] 荻原云来博士编纂《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页273。
[2]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七版)页216。
p409
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亦使众人来往周旋,共为知友,给与饮食,瓶沙王及群臣亦当来集。」答言:「如是,世尊!」时诸比丘受教已,月三时集,八日、十四日、十五日。[3]
在这段资料中,说明了外道在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举行布萨,与信徒说法、密切互动,并接受信徒的供养。当时,佛陀受瓶沙王之请,允许比丘于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举行布萨,并接受信徒的供养饮食。但是,在《十诵律》的记载中,佛陀并不是因为瓶沙王的劝请而设立布萨制度的,而是因为佛教没有布萨,因此受到外道的讥讽和责难,于是佛陀才规定比丘们必须举行布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