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属于菩萨藏的大乘经。此表示「方广」大乘经的经文
及义类广大,故不纳在「杂藏」中,而另外分出「菩萨藏」
。
以上的引据,显示出圣上座部的部系中,除了铜喋部不
含方广经外,其它都接受大乘的方广经,并纳入「杂藏」或
「菩萨藏」中。
华氏城结集中,律藏中戒条的次第也有所改动,昙无德
、末示摩及摩哂陀都接受此新律,因而此三位各别所领导的
法藏部、雪山部及铜喋部,在戒律内容上都很接近。但在经
藏的传承上,昙无德及末示摩属大迦叶、阿难的系统。摩哂
陀则倾向
───────────
(注28) 大正22册968中。
(注29) 大正24册818中。
(注30) 大正49册14上。
14页
于优波离系的目犍连子帝须。 在华氏城结集后,昙无德赴阿
波兰多迦国弘法、末示摩至雪山边国弘法, 此二位在杂藏中
含摄大乘的思想,对四阿含也维持原先的内容。 摩哂陀则至
师子国弘法, 其经藏依据目犍连子帝须的结集,将大乘思想
排除, 并将四阿含内部经条的次第重新调整,重复的并尽量
删除,因而形成南传阿含的新面貌。
另一方面,在华氏城结集时期,会外属阿难系的说有部
及部分的大众部,大致依照着1A、1B、1C及、1D型
式中的一种下传着,其中由末阐提传至罽宾的说有部,则将
1D型式的长阿含与相应阿含互调,而成「增、中、相应、
长」的四阿含次第,今称之为1E型,如《萨婆多毘尼毗婆
沙》卷一云︰
「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
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
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
道,是长阿含。( 注 31) 」
部分的大众部,在经藏的传承上,是以大迦叶、阿难这
一系统为主的1D型,在法诤时期授受大乘的思想。在阿育
王时期,移至南印的大天(摩诃提婆) 便是其代表。《分别
功德论》卷一云︰
「契经大本,义分四段,何者文义混杂,宜当以事理
相从,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长,
第四名曰杂。……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
,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
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唯大天一
人是大士,其余皆是小节。……此六度无极事,尽在
菩萨藏,不应与三藏合。……阿难嘱优多罗增一阿鋡
,……时优多罗弟子名善觉,从师受诵增一,正得十
一事,优多罗便般涅盘。外国今现三藏者,尽善觉所
传,师徒相授,于今不替。( 注 32) 」
此处指出三藏外有杂藏及菩萨藏,并称赞大天,故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