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难为传承的部派, 例如说有部,可能是在迦湿弥罗结集
论藏时,将律藏的九分教改成十二分教,使与经藏一致。 由
以上分析, 可知九分教与十二分教虽都源自佛说,但由不同
传承及结集的缘故,后代形成不同的说法。 同样,九缘起与
十二缘起等南北传的异说,也是如此形成的。 至于南北传各
部经典数目的不同, 以及经文的出入,在印度长期的口诵下
传中, 难免有所增减,但要大幅度的改变也不容易,因为必
须经由结集的僧众所共许,才能正式的更改。
七、大乘经典的源流与开展
明了声闻经典的结集过程后,再回到释尊时期的教法,
就易看出大乘经典的源流以及其后的开展情形,今归结如下
︰
1.释尊四十余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其教法之内容,在
中期归结为九分教,在晚期归结为十二分教。
2.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都含有「方广」这一分教,此
为南北传说以及各部派的记载上所共许。
3.「方广」这一分教,就是大乘经典。由于王舍城结集
限于以蕴处、缘起等相应的「事契经」为结集的内容
,所以未将「方广」这些大乘经典结集入内。因而,
方广经是在会外下传。而会内此时只传着声闻的事契
经(四阿含)及律藏。
4.释尊第一、二代的弟子,对大乘方广经不会排斥,因
为大都曾听闻佛陀说过,《三论玄义》卷下云︰
───────────
(注43) 大正1册421上。
(注44) 参阅注2。
23页
「复有信大乘者,有三因缘︰一者,尔时犹有亲闻佛
说大乘法者,是故可信。二者,自思量道理应有大乘
,是故可信。 三者,信其师故,是故可信。(注 45) 」
因此,佛灭百年内,并没有大乘是否佛说的疑问。
5.释尊入灭后一百年的毗舍离结集,将未曾集入四阿含
的佛经开始收集,并集出「杂藏」(小部 )。结果,会外各
部也各收集,并发现有庞大的方广经典的存在,有的部派接
受,有的部派排斥。因而,佛灭一三七年起,开始有大的法
诤。接受大乘者,以「五事」来批评声闻罗汉之未到究竟;
排斥大乘者,则倡导「大乘非佛说」。在大乘教法的冲击下,
以及各部派对义理阐释之不同,终于有四圣部(圣上座部、
圣犊子部、圣说有部、圣大众部)、十八部派的形成。最初,
大乘经典有小乘部派之外下传着,法诤之后,接受大乘教法
的有圣大众部的各部派、圣上座部的法藏部、雪山部以及部
分的圣犊子部。由于方广大乘经典包含有密咒的思想,因而
这些部派也都接受「明咒藏」。
6.依《大智度论》所述,方广经有1.般若波罗蜜经2.不
可思议解脱经3.诸佛本起(因缘)经4.云经5.大云经 6.法华
经7.华手经8.大悲经9.方便经10.龙王问经11.阿修罗王问经
12.法云经13.六波罗蜜经等。依《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