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有情众,道四究竟五。
g.二品总略三有异,胜解断流转有性,
不善清净善清净,善说恶说师等别。
h.二智并其事,乐等行转变,
请无请说经,涅盘有二种。
i.诤芽见大染,一趣学四怖,
善说恶说中,宿住念差别。
j.无厌患无欲,无乱问记相,
障希奇无因,毁纯染俱后。
k.少欲自性等记三,似正法疑痴处所,
19页
不记变坏大师记,三见满外愚相等。
以上十一别颂为「蕴相应」的经义纲要,同样,「处相
应」有八别颂,「缘起、食、谛相应」有六别颂,「界、受
相应」有四别颂,「菩提分法相应」有十二别颂。
4.北传的《杂阿含经》便是依上述总颂与别颂来排列经
文。在后代的传译过程中,难免有些错乱,但大致符合颂文
次第,部分的经文也可能在迦湿弥罗的长期结集时调动。将
上列颂文与今日北传的《杂阿含经》(属说有部) 对照,有
下列的经典被删除或调动至《中阿含经》中︰1.分别大业经
2.「业相应品」之十经3.和 (=和+心)破经4.度经5.尼干经
6.小空经7.大空经8.分别六处经9.拘楼瘦无诤经10.大因经
11.智经12.七车经13.漏尽经14.象迹喻经15.多界经16.长寿
王品说处经17.成就戒经18.师子吼经19.分别六界经20.善法
经21.诸法本经22.达梵行经23.阿奴波经24.净不动道经。《
梵动经》则移至《长阿含经》中。
5.南传的《相应部》(相应阿含)则是在华氏城结集时,
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将四阿含的经文重新大幅度调整,并
将重复的尽量减除,因而将原先归在《相应阿含》中的小空
经、大空经、分别六处经、拘楼瘦无诤经、象迹喻经、多界
经、师子吼经、分别六界经及净不动道经等移至《中部》,
将漏尽经、大品说处经、成就戒经、善法经、诸法本经、达
梵行经、阿奴波经等移至《增支部》。将《大因经》移至《
长部》。
6.南传的《长部》,是将原先《长阿含经》中的第三分
移到第一分之前面(且以梵动经、沙门果经排最前),并将
第二分重新调整而成;属于增一性质的《增一经》则移走。
至于北传的第四分《世记经》及第二分中的《三聚经》为后
来法藏部另行集入,南传缺此。
7.南传的《中部》,是将原先《中阿含经》中,与增一
性质相关的经典全部移至《增支部》中或删除,以避免重复,
结果原先的十八品中的第一、二、四、五、十、十一等品,
被删移甚多的经典,将遗留下的经典依性质(如︰所说事与
说者)重新编集,并将部分的杂阿含及增一阿含的经典移入,
以每品恰为十经作原则,共集成十五品。南传的《增支部》
依传统的增一增二,一直上增的原则编成。至于《小部》,
则是将毗舍离结集时集出的《杂藏》, 重新抉择而成 (注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