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易明了为何南传与北传阿含经会有出入? 其一关键即在于
优波离所忆持的经文, 以释尊前中期为主,阿难所忆持的经
文,则以中后期为主。 释尊中期,将其教法归结为九分教,
晚期则归结为十二分教, 虽然阿难结集时以十二分教为准,
但也不排斥九分教之说法, 而优波离则取九分教之说,此所
以南北传有所不同之故。 毗舍离结集时,以阿难系的上座为
主持者。 华氏城结集时,以优波离系的目犍连子帝须为主持
者,将经律重新调整,并使经藏的说法与律藏一致。
今日北传的《杂阿含经》内含一三六二经(依《大正藏
》,唯其中第六○四、六四○及六四一经为无忧王经,是后
代误编入内),《中阿含经》内含二二二经,《增一阿含经》
由一法增至十一法,共四七二经,《长阿含经》含三十经。
依前述,此四阿含都是由阿难系的弟子下传,其中《杂阿含
经》与《中阿含经》由未参与毗舍离及华氏城结集的说有部
所奉持,故其内部各经的次第,并未有大的移动,其内容与
次第,保留不少第一次结集(王舍城结集) 时的风貌。《增
一阿含经》同样由会外的大众部所下传,故也未受到后来结
集移动次第,而保留了初次结集的不少原貌。至于由法藏部
下传的《长阿含经》,是否其内各经有所移动,则要由此部
派的形成来了解。在第二次的毗舍离结集,形成会内的上座
律系,此系有部分阿难系、优波离系、阿那律系的弟子。在
毗舍离结集时,只将四阿含的排列改成「长、中、相应、增」
,并集出「杂藏」,但对各阿含所含的众多经典,并不移动
次第。到了华氏城结集时,属上座律系中的阿难系弟子有的
不参与此结集,形成化地部,有的参与此结集,如法藏(昙
无德 )、末示摩。优波离系的弟子摩哂陀也参与此结集。在
法藏、末示摩及摩哂陀的带领下,分别形成了法藏部、雪山
部及铜喋部。法藏及末示摩在华氏城结集后,接受此次会议
中戒律次第的调整(分别形成四分律、毗尼母律 ),但在经
藏上,则仍接受原先自属的阿难系的阿含,未将各部阿含经
内的经次调动,因而由法藏部所下传的《长阿含经》仍保留
不少第一次王舍城结集时各经的次第。
───────────
(注35) 大正27册122上。
17页
总之,北传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
含经》及《长阿含经》,在长期下传中,字句上或有所增减,
但其内容与次第,应仍保留有不少原先的风貌。每部阿含所
含的经数,在不同时期也有可能变动,但就其次第言,并没
有大的变化。
至于南传的铜喋部,其领导者摩哂陀为目犍连子帝须的
传承弟子,帝须主持华氏城结集,依次结集出律藏、经藏及
论藏。结集律藏时,将戒条次第重新调整,在续集经藏时,
将四阿含经中所含的众多经典,依性质重新大幅度调整,因
而其次第与以往所奉持者大不相同,而异于他部。摩哂陀在
华氏城结集后,接受优波离系的目犍连子帝须对律藏与经藏
的全面调整,因而由摩哂陀传往南方师子国的阿含经与北传
各经内部的次第大不相同(注36)。了解以上的背景后,今分
析各部阿含经内部的调动情形︰
1.在王舍城结集时,已将结集的范围限定在蕴、处、缘
起、食、谛、念住等项目上,先集出「相应阿含」,接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