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密教理论 >>

真言宗纲要(15)

分享到:

 

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据自己本具心之意志力而实践。此乃真言密教独特之观行法门,得即身成佛之愿望成就。

 

真言密教之特质

 

以上所举之三心,表大智、大悲、大定。其中三摩地菩提心为体,胜义、行愿、二菩提心为自利、化他之二用。须知胜义向上,行愿向下,二心皆是一三摩地心之所转起。而胜义心当相即行愿心,故彼此有同体不离之关系。胜义、行愿二心,一般佛教亦有说及,至三摩地,则显教所谈者,祗指为一种精神统一法,但真言密教,则以三摩地心,显明菩提心之体性。且如何实践此三摩地菩提心的方法,更澈底清楚显示。此则与显教根本不同,不可不知。

 

四心

 

弘法大师“三昧耶戒序”,以菩提心之内容,分为信心、大悲心、胜义心、大菩提心之四种类。但其中以第一之信心为菩提心总体之本质。其余三种,乃信心所开出之德用。此德用之顺序,可以“菩提心论”之行愿、胜义、三摩地之三心当之。然此三心,仍归于信心之一心。所以谓信心者,菩提心之总体也。不单是弘法大师如是主张,即使疏家善无畏三藏,在其“大日经疏”第一亦云:‘故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是可知也。

 

发心与信心

 

上述信心,实乃与发心有表里之关系。两者互依不离。无信心为伴,则虽已发心,其发心非真。如发心真确,则信心不会不安。此乃精神状态上必然之事。故应于信心之上,坚固不动而发心。又应于确固不拔之发心上,而决定信心。

 

能求之菩提心、与所求之菩提心

 

又弘法大师说:菩提心有能求、与所求之二种。能求之菩提心者:起心要求得佛果菩提,发菩提心之发心,足以当之。所求之菩提心者:求佛果菩提之心,其自体本来具足,换言之,佛果菩提,不能在远在外求之,实即指自心实相而已。由所求菩提心之名称上,已显出其意义。所以“大日经”住心品开首即说:‘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可知发菩提心者,发动自心实相的净菩提心而已。

 

20、持戒

 

在国中,国民应遵守法律。在人间,众人应遵受人伦道德。社会内亦有相应遵守之规范。佛教设有戒法,亦是此理。出家有出家戒;在家有在家戒,均有一定之法,以资遵守。本宗之真言宗教徒,亦必须遵守本宗之戒法。真言宗教徒真心修行人,发菩提心之后,严守本宗之戒法,乃属最要。

 

大师之提撕

 

弘法大师在其“二十五遗训”中之第十六条规定:真言宗教徒,必须诣东大寺戒坛,受具足戒。又弘仁四年(西纪一四七三),弘法大师之“遗诫”中又云:‘发心远涉,非足不能;趣向佛道,非戒宁到?必须显密二戒,坚固受持,清净莫犯’。又弘法大师之“三学录”律部中:“苏悉地经”及“苏婆呼童子经”二部戒本之外,揭载有部律部一百余本,可见本宗对五戒、十善戒、具足戒以至密戒、并及于小乘戒、亦皆坚固护持。徒众能否严为遵依,是另一回事。但弘法大师,实如是提撕也。

 

菩提心戒

 

所谓密戒者,即指菩提心戒。此戒乃密教修行之指南针,真言宗修行人所必受持。真言宗修行人,入坛行灌顶仪式,阿阇黎为受者授戒,即此菩提心戒也。受者受此戒后,方得入坛。在真言密教,受者求此戒体,所谓戒体,即求道之精神结晶。至于戒相,乃戒之具体的表示,则有诸种。要而言之,不外“大日经”具缘品所说之四重禁戒:

 

四重禁戒

 

此有四种:

 

第一、不应舍正法而起邪行戒。

 

即谓应笃信真言正法,不可迷于其他邪法,而起邪行。

 

第二、不应舍离菩提心戒。

 

即谓菩提心有如大将之幢旗,万善万行之根本。幢旗丧失,则三军败绩。根本枯萎,则万行废坠。佛之种子一断,则永远难救。此所以谓菩提心不应舍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