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密教理论 >>

真言宗纲要(16)

分享到:

 

第三、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戒。

 

即谓佛教正法,乃众生父母之遗产,并非个人所有之物。倘自惜自私,不度向适当之人,则等同盗三宝物,故决不可犯此戒。

 

第四、不得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戒。

 

即谓常住同体大悲,发大弘誓,以菩萨之用心,引一切众生入于正道。不使众生失却入道之善缘,又不使众生起障道之因缘。应舍却一切,以为众生之利益。凡于众生有不利益之行,绝对不作。

 

四重禁戒的严重意义

 

上言之四重禁戒,乃真言宗教徒之生命,一切正法之命根。“大日经疏”第九解释:此乃秘密藏中之四波罗夷(断头),破此禁戒者,如切断头颅,不能再生。修行正法,破此禁戒者,亦一坏不能再续。此四种禁戒,实则第二不应舍离菩提心一戒,已可概摄。

 

菩提心戒之异名

 

所以在此菩提心之戒体、理智二者具足。就理方面而言,可称为佛性戒。就智方面而言,可称三世无障碍智戒。生佛平等一如,则称三昧耶戒。

 

三种菩提心与四重禁戒

 

“菩提心论”云:‘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此胜义、行愿、三摩地、之三种心,与现举之四重禁戒,完全同一内容。四重禁戒,不外三种菩提心之开出。严守四重禁戒,则必能实践发菩提心行相之胜义、行愿、三摩地、之三种心也。

 

弘法大师,建立真言密教独特之戒。决定受持具体的戒相之四重戒。其遗训又提撕:真言行者,必须护持显教诸戒。弘法大师意旨,认为大小显密诸戒,皆是秘密之净菩提心戒所流出,戒相乃佛性戒之戒相而已。受戒者,在其精神状态上,生差别之见地,故有种种戒之不同。例如小乘戒,无可否认乃一般出家之通戒。但本宗则在灌顶入坛之前,授三昧耶戒,此乃本宗独有,在日本,南都戒坛,弘法大师顺从当时教界之一般风习,听任徒众,修小乘戒。此种包容之态度,为另一祖师在戒律之研究上,加以大坦的批评。彼意认为:大乘戒法,与小乘戒法,永自各别。必应舍弃小乘之戒法。于是在比睿山,建立专向大乘戒的圆顿戒坛,以与东大寺之传统戒坛对抗。但后来南部诸宗,对弘法大师在戒法上调和的态度,全然感化。于是在极平稳之状态下,逐渐浸淫于弘法大师一系的密教化。

 

21、入坛灌顶

 

经轨之严诫

 

真言宗行者,一经发心,则其内心之德性,逐步开显,由此而成就佛果菩提,盖非赖真言行法之实践不可。故应先入灌顶坛,由阿阇梨亲自指示法轨,俾依法修习,此乃真言行者之必要条件。如有违犯,则传授之师,与其所传之弟子,同于现世罹种种灾难,将来必堕无间地狱。如此严酷之告诫,盖警告不可越三昧耶,其罪甚大也。

 

灌顶的意义

 

灌顶云者:意谓以水灌于顶上也。此乃古印度王位继承之仪式。国王太子即位之时,先以宝瓶储四大海水,其次则敷设领土之图,图中置狮子座,太子登之。又严饰大象,背负宝瓶,瓶水由大象之牙,注流灌于太子头上,太子乃起再生之想。再次、则说先王之洪范,其后向出席之大众,大声三唱云:‘汝等当知之;太子今已受位,从今以后,一切教敕,当遵奉行’。云云。

 

真言密教之灌顶种类

 

真言密教之灌顶,乃印度国王太子即位仪式之转用,以显真言密教即事而真之深旨。宝瓶之水,乃五智之法水湛储。阿阇梨入法身如来之三昧,手执宝瓶,在弟子头顶上灌之,以洗濯烦恼之垢秽,而显发固有之理智。又说法王之遗训,而授以印玺。因此而绍继法王之职位。是时、诸天善神,咸来出席,向此弟子恭敬侍卫。又十方三世诸佛诸菩萨,皆降临集会,证明此盛大仪式。凡入灌顶坛,蒙阿阇梨开示,深生清净信心,于是无漏种子,遂在真言行者之第八识心田中种植。由成就如来五智之体性,可决定绍继大日如来法王之位。此乃寄示甚深宗教仪式之意味,入坛灌顶者,不可不注意也。灌顶分结缘、受明、传法、之三种。在灌顶之作法中,分三昧耶戒作法,大坛作法,正觉坛作法,受戒者,得阿阇梨授三昧耶戒后,引受者入内库,由教授师指示覆面,而在大坛上敷设曼荼罗,以便投华。华所著处,即定有缘之尊,所谓投华得佛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