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净因三要(13)

分享到:


  四.修十善业

  三皈五戒是学佛根基

  十善是为人的根本

  三皈五戒是学佛根基

  珍惜得以听闻佛法的福缘

  世间的苦难灾厄,总是诉说不尽啊!透过传播媒体,我们知道——有的国家经年战乱,人命如草芥;有的国家旱潦连年,饥馑困顿;或是突遭灾变,人民生命、财产毁于片刻之间。相较之下,台湾地区可说是丰衣足食、物质不缺。

  所以,希望大家在爱护尊重一切生命同时,也能够知福、惜福——珍惜生于富足国度并得以听闻佛法的福缘,赶紧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直往成佛目标迈进,令过去所种的福因开花结果,绵延不尽。

  人生多苦,众生皆受业力牵引,迷茫流转。我们既发菩提心,就要及时依照佛陀教理了彻人生之苦,抛开欲念、贪爱、瞋恨、疑惑、愚痴等等使觉性迷乱的因素,力行菩萨道,堪忍世间的苦难及折磨,为众生付出,藉人与事的磨练来洗炼心地。

  修菩萨行,须先「皈依三宝」——佛、法、僧;次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渐修「十种善法」——身三善法、口四善法、意三善法;圆满「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首先,谈谈皈依三宝与持守五戒的意义。

  一心皈依佛、法、僧

  要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必须精勤持戒,而持戒之前须先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的「皈」字是两个字组合而成,一字是反,一字是白。「反」是「返」的古字,两者意义相通;「白」代表清净、光明、善良。「依」是依靠的意思。所以「皈依」就是舍弃过去不正确的观念和不正当的行为,一心依靠佛、法、僧,诚恳勤勉地修习善法,回归人人本具的清净佛性。

  为什么每位佛弟子都应该皈依佛、法、僧呢?因为——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了彻宇宙究竟真理的大觉者,他所宣说的教法,能作为我们身心的依靠;我们只要依照佛陀的教导来修练心性,遵循佛陀所定的戒规,就能启发本具的佛性,具足大慈悲与大智慧。所以,佛陀是我们身心所皈依的人。

  虽然佛陀已经离开人间两千多年,但是他所开示的教法仍然留传于人间;只要我们衷心信受,就等于佛陀亲自教导我们。这就是皈依法。

  佛陀的教法精深,一般在家学佛者为了生活忙忙碌碌,无法全心全意修学佛法,所以必须依靠专门研究佛陀教理,而且过着严格修行生活的僧伽来引导;更何况僧伽是佛陀法脉承续者,担负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使命,所以应该要皈依僧。

  能受三皈依,才是真正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正信佛弟子;之后,必须进而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也就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每位学佛者应守的戒规,也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则。

  持戒不杀,不求仁而仁着

  在前面的篇章中,我们已将「慈心不杀」的因果剖析明白,知道「不杀」乃「五戒」之首要,「不杀生」即是「仁」。

  人皆怕死,难道其它的生灵不怕死?人知道痛苦、害怕痛苦,难道其他生灵不知痛、不怕痛?孟子曾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不忍见众生承受惊忧、恐怖、惧怕之苦及椎心刺骨之痛,就是「恻隐之心」,也就是「仁心」。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留心护惜生灵,就是仁者,不需求仁而自然得仁。

  持戒不盗,不忻义而义敷

  「不偷盗」即是「义」,如果能守好不偷盗戒,则不需刻意追求,义理自然显现在言行举止中。

  学佛的人应该看淡物质享受,专心修习佛法。平日生活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稳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可贪求的?何必为了名闻利养去做不义之事?学佛者若能调伏欲念,简朴度日,并进而喜舍布施,利益人群,不需要刻意追求,即能将义理广泛地流布弘扬。

  不淫者,不忻礼而礼立

  儒家五常中的「礼」即是佛教五戒中的「不邪淫」,也就是男女之间的礼节。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须守清净不淫戒;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则应遵守一夫一妻制,丈夫忠于妻子,妻子恪守妇道,彼此负责,并且共同担负教养子女的责任。

  如今社会上男女之礼衰微,造成很多社会问题。报纸上曾经登载,一个年仅九岁的孩童,原本跟随父亲在台东生活,后来自己流浪到花莲,结交了一些不良少年而学会偷盗。一日被警察抓到,询问之后,才知道他流浪来花莲是为了寻找母亲——他的母亲原是有夫之妇且育有子女,后来与他的父亲发生了不正当的感情,同居而生下他后,将他丢给他父亲抚养,自己回花莲与丈夫及孩子一起生活。

  像这样的例子,在社会中真是时有所闻啊!这就是废弃了男女之礼,才会造成家庭及社会问题。若学佛之人个个守好不邪淫戒,而社会大众也重视男女之礼,则我们的社会就能礼立义扬,清净祥和。

  不妄语者,不慕信而信扬

  一般人说话常常不负责任,不考虑后果;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人在世间,必定要言而有信、守好口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敬仰与爱护。所以只要守好「不妄语戒」——不妄言、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就能自然而然建立起诚信的品格与名誉,受人信任与尊敬。

  不妄言是不说虚假、欺骗的话,也就是「能说能行,言出必行」。不恶口是怀仁厚之心,口说和雅温柔之语,使人内心喜悦而真诚地信服。绮语是好听却不诚恳的话,就是所谓的「巧言令色」,《论语》学而篇中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卫灵公篇也提到:「巧言乱德」,可见说了动听却不诚恳、不切实际的话,会丧失操守、惑乱人心!两舌则是曲解事实、搬弄是非,将原本单纯的事变得复杂,不但伤害别人的心,使别人起冲突,更会造成人心不安,破坏团体和谐的气氛;所以希望诸位莫有「两舌」的行为,并进而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来圆融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