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净因三要(31)

分享到:


  若只会扫地而不懂得扫心地,又有什么用呢?修行人的心,决不能存有丝毫脏乱;如果有了脏乱,就像一间没有打扫的房子,难以开门见人。希望大家在新的三百六十五天中,都能维持内心的清净,这就叫做成就。总而言之,就是希望大家把无用的烦恼从今天开始弃除,过一个崭新的人生!

  法亲浓于世俗亲

  静思精舍是一个大家庭,和其它的寺庙不同。一般寺庙在过年时,都是香客去拜拜佛、添添油香就离开了,好像是过路的陌生人。可是静思精舍不同!每一位来到精舍者都在过去生与慈济结下善缘,此生来此再相聚!所以,我们比世俗的亲更亲;俗亲是一世的亲,而慈济道侣是生生世世的法内至亲,无穷无极……

  慈济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将各地回来的师姊、委员,当作我们的亲人。但是,并非让他们来此礼佛就表示「亲」,而是要让他们体会佛法的精神。学佛并非只听法师讲经、师父开示,而是要从日常生活中去自我体会,才是最好的机会教育。

  譬如走路,我常告诉大家走路要轻声,但是却常常听到有人走路拖泥带水,老一辈的人如果听到就会教训:「走路不可用拖的,要轻步行走!」因为行、住、坐、卧都必须教育,修行人遵循古礼的教育。

  所以,走路必须教育,若自己走得轻、稳,也要教人走路时脚步放轻。开门也一样,动作要轻柔,若碰撞、发出声响,就表示心没放在手上;如果开门时把心放在手上,轻轻地开、慢慢地关,轻开慢放自然不会有声响。若能做到这样,就是身教——手和脚的教育。

  又如说话也是一样。彼此互相勉励,多说好话,是非不提——师父如此说、佛陀如此说、经典如此说,此即是「如是我闻」。这就是「口」的教育。希望每个人都能以身作则,从本身做起,然后教育家人,建立美满的佛化家庭,进而影响社会,净化人心。为了要使我们的下一代接受佛教,不能一直以口说教,一定要用亲切、发自内心的诚意去感动他们!凡是来到精舍者不分老、幼,都要亲切地招待、温柔地照顾。年老者以佛法甘露水滋润其心田;年轻者最重要的是必须让他们能学习佛法,让慈济人的第二代都能得到佛法的教育。

  迈向宇宙大学

  三百六十五日一天天地过去,新的三百六十五日又一天天地来临。从今天起,我们要将所有的烦恼完全清除!以清净心来迎接每个新的日子,立下每个新志愿,过一个大雄大力、大慈悲的人生。

  「宇宙之间是我们的大学,每一天是我们的一张白纸,每一个人是一篇最好的文章。」大家好好地思维这句话的意义!

  志玄虚漠,守之不动

  法华经是经中之王

  佛陀讲经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中,有三部经是我们学佛者应该熟习并了解和实行的。哪三部呢?

  第一部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三藏十二部经的经母,因为佛陀成道后讲的第一部经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有八十华严、六十华严,是佛为菩萨和天龙鬼神而讲,当时娑婆世间无人能听,以三七日的时间讲一部华严,此乃佛之境界。此经由印度龙树菩萨于龙宫读诵整理而出,佛陀的教法即由此经不断衍生出来,因此《华严经》称为一切经之经母。

  第二部是经王《法华经》——即我们现在每天礼拜的《法华经》。有人说「成佛法华」,若要成佛必定要力行《法华经》的精神,所以《法华经》是一切经典之王。

  第三部是《楞严经》。《楞严经》可以开启智慧,其内容是讲人的心念,教导人找回自己的心。众生会迷失自我,完全是因为迷失了心性,迷失心性就会埋没良知,因此所做的一切都是烦恼的罪业。所以,我们要找回本心一定要研习熟读《楞严经》,从读经中开启我们的智慧。

  《法华经》既然称为经王,其实也是开慧之经。但是,其经义和意境不似《华严经》之演说十方法界诸大菩萨修行成佛度众之道,让人难以了解。其法门完全是佛陀对娑婆世界众生开示如何成佛的方法,是讲人间成佛之道。成佛一定要先开智慧,菩萨也是一样,要先扫除烦恼才能开启智慧。所以说,《法华经》上承华严的精神,下能引导楞严的经典,因此《法华经》是佛教的经王。

  《无量义经》是法华的纲领

  佛陀讲《法华经》之前,先讲《无量义经》,在这么多的三藏十二部经中,我很重视《无量义经》。因为《无量义经》是《法华经》全部的精粹所在,而《法华经》则是《无量义经》的注解。《无量义经》教我们力行菩萨道,启发我们与佛同等的智慧,不轻视自己的本性,并且引导我们如何教化众生。

  其实,慈济的精神就是《无量义经》的精神。经中「德行品」说:菩萨的智慧是——「智慧日月,方便时节,扶疏增长大乘事业。」菩萨的智慧像日月一样,有智慧的人要教化众生,必定以众生的根机为主,观机逗教;何时何地为何人讲何种法;什么样的根机,就用什么样的教法引导他,这叫做「方便时节」。

  讲话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为此人的根机可以接受,所以我跟他讲这句话,但是也要观机、观时。若时间对了,要跟他讲的话也没有错,则必须考虑地点适不适合?这几件事情都要用我们的智慧分析,所以称为「方便时节」。要做一位菩萨,就必须学习佛陀的智慧,要善于分辨,以方便时节去施法、教导众生,此即智慧。有了像日月一样明朗的智慧,才能分辨众生的根机,并观察何时适合推展何种事业。

  接着解释「扶疏、增长」。懂得种菜、耕作的人,将种子播种后,一定要知道如何照顾田园。例如菜苗长出来时,不能让它太密杂;太密杂则蔬菜长得不美,必须将多余的菜苗摘除。而且何时种菜?何时播稻?耕作时间必须配合谷种和菜苗的生长季节,如此,农作物才能丰收。

  学佛也要像园丁、农夫一样,好好地播撒善种,好好地摘除杂乱的根苗、辛勤耕耘,好好照顾播撒的菩提善种,使其茁壮长大!此即「方便时节,扶疏增长大乘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