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净因三要(17)

分享到:


  我们若能依照佛陀的教法、三藏十二部经的法理力行,弃执我见、随顺众生,才是真正精进于佛陀所指引的道路。学佛一定要有这分胸襟,不可执着我知我见、我行我素。

  皈依僧——僧宝耕耘众生心地

  僧,即是出家人,舍名、舍利、辞亲、割爱,以佛陀的精神、教法作为依止,延续佛陀的慧命。所以我们要以敬佛、奉佛、拜佛的精神与恭敬心,同样的敬僧、奉僧。

  僧,显现出家相,荷担如来家业,佛法能否正确的弘扬人间,全视于僧众所肩担的弘法利生责任,因此说「僧乃六和上士,并为真净福田」。

  僧的日常作为就像农夫耕田一样——杂乱的土地,无法栽种出优良的作物。于是农夫在满布乱石杂草的土地上,一定要先拔除杂草、剔除乱石;将荒土开垦成纯良的土质,才能播下种子。

  而僧即为「福田僧」——耕作众生的心田。每个人的心像一畦田地,当杂念产生时,就像杂草萌生一样。杂草乃园地中一大患,就如同我们的心有杂念,就会破坏道心慧命,所以修行人常将用功称为「耕作心田」。

  人应该时时刻刻清除心田杂念,若常常停滞于过去,则无法向前迈进。过往的人生,要像我们两脚行走一般,踏出了前脚马上再举起后脚,才能一步接一步往前行进,否则便会寸步难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冲突,而修行者的心念要像手画虚空,画过无痕;要让所发生的烦恼事,片刻都不停留于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留下好的种子、去除坏的种子,这就是「耕耘心田」。

  反之,好事不常顾念,坏事却停滞心中,就如他人对我们的恩惠我们不知报答,然而对他人稍感不称意,我们便常常记恨在心,这叫做邪见,易生烦恼心;也就是好的种子不留下,杂草却任其乱生。

  所以如果能依照教法,努力奉行、精进修持,则内心的精诚会发出一股威德力量,就好比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种神圣的威力,看起来很温和却含有慑服众生的德行。

  以爱以敬成就「和」

  「僧」是梵语「僧伽」的略称,意思是和合众——人群和合在一起便称为僧。僧也代表众的意思;一、两个出家众住在一起不能称为僧,要三人以上才能称为僧众。

  在一个丛林团体里,人人都是来自十方,各有各的不同生活和家庭背景,以及不同的心念、修养;而不同习气的人要聚在一起修行,不是容易的事情。

  「僧乃六和上士」——上士是表示无上、崇高的人格者,亦即「人上人」的意思,要如何才能做到人上人呢?一定要彼此和敬。

  中国大陆有不少丛林聚集了几百、几千人以上的僧众,而佛陀在世时,僧团人数更是数以万计。要集合几百、几千、几万人在一起,并且能让大家真正和睦相处,就是靠一分学德的修养;而这分学德修养最重要的即是「和敬」——彼此和气,彼此敬重。

  古德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际关系最美的形态,就在一个「和」字。和也可以说是爱敬之意,若能秉持佛陀教法,以大爱的胸怀普爱一切众生,这分宽阔的悲心、慈念,无形中化解了人我是非的计较;若没有计较之心,彼此间自然也就没有纷争的产生。因此大家若能心念一致,和睦、融洽,彼此就会相互敬重、关爱对方;有了爱与敬,就能更加和气,在良性的互动中成就「和」。

  团体中要做到六和敬

  生活在同一个团体里,不管是在静思精舍修行的同修,或是投入「济贫教富」志业工作的慈济人,都是为了「予乐拔苦」的共同目标和使命,期望苦难众生能离苦得乐!因此,我们一定要和合在这分同敬、互爱而和睦相处的行动中。

  能使我们同敬互爱而和睦的,即是「六和敬」。「外同他善谓之和」,一个人若能外表与内心和齐,就叫做「和」。在一个团体中,最容易让他人感受的即是声与色的表现。比如今天我有一件特别繁重的工作,就可以互相提议说:「我这边的工作很忙,您是否可以帮忙我呢?」那么,另外一边的人就要衡量轻重缓急,暂缓一下不急的工作,帮忙比较急切繁重的工作,彼此分工合作。若执守「我做我的事,我的工作做好了就可以,我不管别人的事。」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身体、工作、行动皆一致,这才是和。

  好的事我们要响应,叫做「善之和」;而对于不好的、错误的事,则要善尽提醒与劝勉之责,赶快共同停止它,这也叫做「和」。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意见不和,若别人不顺我意,我就马上显露在外表上,将会影响了团体的和睦。在大家欢笑、慈爱的一团和气中,只要有一个人的形态不好看,就好像一张白纸上有了黑点,这种不愉悦的面容,在和睦欢笑的团体中,显得极为不协调。

  总之,一个团体就是要大众和敬、互爱,将心中和善之念显露于外。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自我警惕,如果感觉自己与别人格格不入,就要赶紧自我反省、修正,才可以做到「和」。

  处处有「我」便无「人」

  学佛者常言「功德」。何谓功德?内能自谦谓之功。「功」字,一个「工」、一个「力」,两字合写为功,就是要我们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下功夫将贡高我慢心去除,内心常常保持谦虚。

  一个人如果骄慢,即会产生排斥别人的心理。如此表现于外的言行态度,当然也会成为别人排挤的对象。

  世间比我们贤能、有德的人,比比皆是。因为学无止境,德无止境,道也无止境,所以更要时时刻刻自谦。

  有的人说:「这是我的习气。」你、我、他各有不同的习气——有我见、我思与我行;不思反省而全部归纳为「我」的习气,这就是不肯用功,任贡高我慢、瞋恨的心理继续产生,终致不能自制。

  前面曾说过,一畦田在耕耘播种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杂草、乱石;而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必定要先清除心田中最容易使我们陷于罪恶深渊的「贡高我慢心」,将自我缩小到得以进入别人的眼里,而不碍到别人的眼睛,进而能镶入别人的心中而不碍到任何人。想要有那分可爱与可敬,一定要自谦自卑。我们能做到对人有敬爱之心,自然回报于我们的,也是别人对我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