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净因三要(3)

分享到:


  不念父母,无佛可念

  孝,有「在家之孝」与「出家之孝」。

  「在家之孝」是指社会人士孝养父母应该力行、持守的事。佛教与儒家皆讲孝道。《论语》中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尽形态,要殷勤顺从,不让父母操心,就是孝。父母对待子女,也难免有特别喜爱或次要的,也有比较不喜欢的,这是凡夫心在所难免——爱子女的心同样也有分别。

  以子女而言,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爱,应该感恩与欢喜;假如与父母比较缘浅,即使我们做得非常辛苦,还被父母厌嫌、责备时,也要做到不怨怼,这就是「爱而不忘、劳而不怨」——父母爱我们时,要心生欢喜,不可忘记父母的恩惠;父母责备我们时,要任劳任怨,绝对不可有怨恨的心理。

  历史上有很多孝子,例如舜是古代的圣贤,从小就受母亲百般虐待,但是他一点都不埋怨、记恨,这就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而与一般人所不同的地方。我们对父母一定要尽到一项责任,即是「承顺颜色,以尽孝养」——顺从父母,察颜观色,尽量让父母欢喜、安心,这就是尽孝。如果让父母烦恼、担心、触怒父母,这都是不孝。

  父母是子女的模范,希望人人孝顺要及时,以树立将来教育子女的根本礼法。

  世间之孝与出世之孝

  每个人此生的生命是承续着过去生所造的业缘,而成为今世的「报体」(人身)。这一生若家庭很幸福,夫妻、子女都很和睦,是因为过去生结了好缘,这一生再来相互报恩,所以能「亲慈子孝」——为人父母者,尽到抚养子女的责任;为人子女者,能够懂得「反哺之恩」,回报父母为子女付出的爱,善尽奉养之孝。这都是过去生所结下的好缘。

  千古衣冠共一坵

  佛教中称凡夫是「分段生死」——一生只有短短数十年而已,而其中离不开生、老、病、死的过程;凡夫不知道人除了身命以外,还有永生不亡的「慧命」。

  世俗人孝顺父母,终究是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只是略尽物质生活上的孝养而已,然而这些物质,父母最后什么也带不走。

  真正的孝养父母,应该是增长父母的慧命,不让父母因为这个家而造业;否则到了临命终时,他们所带走的,只是这一生中争斗时所造下的业,而在生命中曾经拥有的物质,却一样也带不走。

  出家乃世间的大孝

  出家之孝,并非注重物质上的奉养,而是为了增长父母的「慧命」。

  我们现在所得人身,是因为与父母有缘,藉由父母而生此肉身。在我们幼小时,父母用心地抚养、教育,让我们得有今天健康的身体,培育正当的思想,能够判断、选择正确的道理,这都拜父母恩德所赐!所以一般人只尽物质之孝,出家人则必须尽一分真性、超凡的慧命之孝。

  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出家是报七宗八祖之恩」,出家不只可以度过去世的父母及现在生养的恩亲,还可以报未来的父母恩。为什么出家可以报这么多的恩呢?因为佛陀的教法不只教我们如何做人,还教我们如何超凡入圣,迈向成佛之道;他不仅教育我们这一生中要生活得快快乐乐,还教我们解脱自在,以及培育永生不死的慧命,让我们以世间最真、最透彻的道理,照彻过去、现在与未来,不但可以自悟,还可以悟他。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早晨若能听到一句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毫无遗憾!可见一个人拥有物质享受,并非真正的快乐;真正踏实、快乐,能够救助我们心灵的,唯有「真理」。

  孔子追求真理的态度,是如此认真,可谓处世之圣人;处世的圣人都要追求真理了,更何况是想要超越平凡到达圣域的我们,当然更离不开真理了!

  白骨如山,历劫亲情

  有一次,阿难跟随佛陀外出,行至坟场看到一堆白骨,佛陀就向那堆白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阿难看了觉得奇怪,佛陀乃人天的导师,为什么在坟场上看到一堆骨头,会如此虔诚恭敬呢?

  古代印度与中国的葬礼有所不同,在中国,人往生后遗体是用棺木装好再以土掩埋,并立一个墓碑,做为永久纪念,这叫做「埋葬」。而在印度,人若过世则多用「天葬」——他们将死去的人搬到山坡上,任其风吹、日晒、雨淋,自然腐烂,让鹰鸟吃他的肉、虫蚁啃蚀他的骨头,并且让雨露洗炼成洁净的白骨。他们认为以大自然来洗炼最终的人身,最具生命意义,所以印度古代都用「天葬」处理死者的躯体。

  阿难向佛陀提出他的疑问:「佛陀啊!这些白骨与佛有什么关系呢?」佛陀开示:「阿难!这堆积如山的白骨,都是我过去累生累世父母的白骨所累积起来的,不只如此,将来还有更多的白骨,都是我未来的父母。」

  在人生道上,人一生有一对父母,这些堆积如山的白骨,都是佛陀过去生的父母所遗留,可见佛陀在人生道上来来回回,从无止尽,不只有过去,更有未来。佛陀的修行,是为了报父母恩而修行的,是为了开导一切众生而成佛的。在天道,天人寿命长、物质丰,所以没有机会学佛;唯有在人间显现出众生的形象、短暂的寿命、污染的情爱,才可以藉境练心,修行成佛。

  为报大恩、觉长情,出家人的孝是辞亲割爱——舍弃凡俗短暂的亲缘,扩大心量成为超越过去与未来的觉有情。我常常说,凡夫的情与爱是小我的染爱、小我的迷情;菩萨的情与爱是觉悟、清净的感情。而要达到觉悟、清净、大爱、长情,一定要先割舍小爱、私爱及短暂的情。

  信心.毅力与勇气

  那么,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到底有什么分别呢?在家人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像一匹未拴缰绳的野马,所行走的路也没有规则可循,可说是随「欲心扩散」,享受人生一切的物质生活,此即在俗染欲之人。

  出家是要收摄欲念,约束欲心;就好像为脱缰迷途的野马配上马鞍,有所制约。出家人一定要具足三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