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净因三要(21)

分享到:


  「悲」就是怜悯;拔除众生的痛苦,即是悲悯众生。

  若没有怜悯心,就会认为别人生病是别人的事,与我何干呢?穷是他穷、寒是他寒、饿是他饿,这些事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这样漠视众生的态度,实在很残忍。大家应该要发挥不忍、恻隐之心,也就是怜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

  悲也是「济」的意思——弥补、救济众生所缺少的。所以,「慈济」两个字就是予乐、拔苦,以慈爱、悲悯之心,弥补众生的缺陷——例如缺乏物资者,就济助他物资;如果心灵空虚者,就启发他的爱心。从表相上看起来是在造福众生,而实际上拔苦予乐者却从身体力行中开启智慧;所以慈即修慧,济即修福,同步并行称为「福慧双修」,故知「慈悲」就是慈济的基本精神,故称慈济人是福慧双修、悲智双运。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无常,今天能付出力量为人群服务,就要及时去做,莫待明年,更不能等到自己的家庭、事业责任结束时才开始做,因为人生的责任结束时,就是生命功能停止之时。虽然现在很平安,但是谁知道几分钟之后又是如何呢?

  总而言之,既知人生无常,就要赶紧行善、修行。而且,若能起怜悯心,悯念一切众生的苦,自然会好好把握时间、积极从事救度众生的工作,而不会浪费任何时间于无意义的事上。因为时间可以累积道业、累积功德。

  慈悲是观音,喜舍名势至

  「喜」即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慈济人济贫教富很辛苦,但也非常欢喜自在!当贫穷、饥寒、病苦的众生,由于我们付出的爱心帮助,而能吃得饱、穿得暖、摆脱病痛折磨时,不仅他们离苦厄得安乐,我们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这分温暖而深刻的喜悦,不是任何世俗玩乐的短暂快乐所能比拟的。

  至于富有的众生,我们将慈济精神介绍给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参与救济贫病的工作——「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以佛陀的教育引导他们舍迷得智,转烦恼为菩提。

  引导这些富有的人发挥爱心与良能,帮助世间苦难众生,如此就是教他们种福、修慧,并且让他们得到心灵的踏实感与欢喜轻安,我们当然深感庆幸啊!

  天下事一个人做不完,世间布施行善的人当然愈多愈好!所以我们不但要尽心尽力服务众生,见到他人发心行善也要鼓励、赞叹,并随分随力助他成功,这就是「随喜功德」。

  有一句话是「喜舍名为势至,慈悲就是观音」,意即人人都可以做菩萨,以慈悲心利益众生,当下就是观世音菩萨!众生需要什么,我们能付出多少,就尽量付出多,少,以精进勇猛的毅力喜舍布施,则当下就是大势至菩萨!

  为了帮助众生,除了要舍财、舍力、舍时间,同时必须具备「三轮体空」的精神;不能做了一件好事就常常放在心上,以为自己很善良,布施的东西很多、很珍贵,或者认为对方欠自己一分恩情。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做了以后也不要以为有什么,这才是「无量」的功德。

  舍弃执着,无憎无爱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有投缘或不投缘的人。与自己不投缘的人,不论他说什么或做什么,都觉得听不顺耳、看不顺眼。若有这种分别、执着之心,就无法平等普利一切众生。

  学佛就是要学得「众生平等」、「无憎无爱」之心,不特别喜爱某人,也不特别排斥某人,而以平等、平常心来帮助众生,并且「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除了自己以平等心为众生付出外,还要教育众生与我们一样舍弃执着、无憎无爱。

  如何舍弃执着?例如「持戒」,修行人不可有执着之心,修行持戒固然非常好,但是切莫执戒;若持戒又执戒,就会产生很多痛苦和烦恼!比如佛陀制戒「日中一食」,是因为印度当时出家人托钵乞食,路途遥远、无车可乘,步行往返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修行时去除了杂念,没有烦恼少费心神,也极少消耗热量,所以一日之中吃一餐足以维持身体所需;此乃因时因地所制戒。

  但是很多佛教徒听戒之后,因害怕犯戒而过午不食,结果饿出胃溃疡等毛病,引起家人先生、子女的反感。所以持戒一定要适合目前所处的环境,符合正常生活的规范,不可因为执戒「过了中午十二点就不吃」。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赐,要善加珍惜和利用,发挥救人的良能,才是正确、智慧的持戒。

  有的人常不舍烦恼,什么事都舍不得放下,我就告诉他:「你的心不如你的脚!你的脚不管踩了多脏多污秽的东西,洗一洗就干净了!可是你的心听法之后无法消化,一直积压变成烦恼,这样你的心就不如脚了!」

  所以我们学佛若要进步,一定要舍,要持戒但不执戒就是「舍」。

  若能以此四字——「慈悲喜舍」,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随一切善事而喜,持戒而不执戒,人与人之间以平等心相对待,即以诸善法摄诸众生,此即「摄众生戒」。我们如果想度化众生,一定要做到这四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如此,不但能摄持人,甚至一切的蠢动含灵众生,也都能被我们感化。

  以大悲大勇担负众生苦难

  总而言之,学佛要禁止做一切恶事,奉行一切善事;「诸恶莫作」就是摄律仪戒,「众善奉行」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是以严防为体,不去犯戒;摄善法戒与摄众生戒皆以勤勇为本,必须精进,具备毅力、勇气。

  三聚净戒可以摄持大乘一切戒法,如能力行此三种戒法,当下就是菩萨!

  因为众生的根机参差不齐,所以佛陀开示很多方便法门,先描述三界六道中种种险恶与痛苦,根机较低的人听了之后害怕六道轮回,为了避免痛苦,就会赶快修行;此乃趋向了脱生死的修为,称为小乘。

  然而佛陀在法华会上,鞭策只为自己修行,而不知发大乘心度众生的声闻小乘弟子,说他们是佛教中的焦芽败种,不能延续佛陀救世的精神。现在的社会,不是独善其身的小乘佛教能够改善的,若不随顺人群,根本没机会度化众生。因此,学佛一定要趋向大乘佛法,这才是佛陀来人间教育我们的本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