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净因三要(23)

分享到:


  例如有些人自称信佛、学佛,但却忽略家庭的照顾,每天跑道场,执着于打佛七、赶法会,或者受戒之后回来就说:「这件事我不能做,那件事我也不能做。」使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不得安宁!像这样的人,尽管讲经说法再怎么好,又如何能圆融地负起人生应尽的责任。

  学佛要力行、合群

  学佛并非要脱离人群;能与人和睦相处,才是真正的学佛!我常强调:每个慈济委员都必须从自身做起,从自我修养开始,渐进影响家庭,然后净化社会;这是我三十几年来,一直努力推行的佛教精神。

  处于现今社会,觉得人生茫茫,不知道做人目的而耽于纸醉金迷的人比比皆是!

  我们非常幸福,不但既得人身,又能听闻正法;社会上有些人虽然有心追求道理,但是现在的宗教很复杂,若无法正确地选择,往往会迷途而不知返。我们应该要心中存「诚」,不是为私「我」信仰,要为利益大地众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

  所以,学佛一定要学得内心纯诚厚德,不可只学得表面能说善道。只对文字认识深入,对佛法并无助益;总之,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诚信」,是学道的根源。一个人要成就事业或道业,不能离开诚与信。凡夫心之所以会迷茫,就是因为彼此少了一分「诚」意,「一念无明起,三细六粗(烦恼)生」,相互欺瞒、诈骗的事也就屡见不鲜!

  孔子的弟子曾参常常警惕自己:「君子慎其独。」——在众目睽睽下能够保持君子风度没什么稀奇!因为人多时,会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最容易疏忽的是个人独处时,以为没有人看见,自己的缺点及不符合道德的行为便不经意显露出来。所以做为一个君子,在四下无人时,更要提醒自己威仪端正。

  孔子的弟子修身养性,就是这么谨慎!他们不单是训练自己的文学和辩才,更注重心性的修养。我们学佛者的目标是超凡入圣,所以要更加谨慎,清净心地。

  说话时,不论对很多人说话,或只对一个人说话,态度同样要有诚意。「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人讲话非常有诚意,且这个诚是扎根于义的,则说话的人必能确实力行佛陀讲经「不增不减」的精神——对众人说法不增,对一人说法不减。这就是「信近于义」,也就是「发自于诚」。

  闻思修要发于诚

  想要心无杂染,就要有一分真「诚」的修养。佛法中「闻、思、修」——意指听经不是为了与人辩论,而是要好好用心地听;听了以后,深入地思考,悟透人生时间短暂,体会生命的宝贵;思考以后,将经中的道理表现在行动上,启发良知,发挥良能,该做的事积极去做,不该做的事要戒止;这一切都是发自「诚」心。

  善的法门要勤修,恶的心念要息灭。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戒定慧就是出于真诚的闻思修;我们学道要好好地培养这个「诚」字,设若缺乏诚心,任凭你说法说得再好,也只能暂时吸引人;然而如果言行不一,则无法使众生信服,反而侮辱了佛门。因此,会不会说法不重要,老实修行、身体力行才是最重要!

  信是诚的起步

  圜悟禅师说:「学道存乎信,立信存乎诚。」我们要以诚来学道,但是起步一定要从信开始;「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要学道、成就功德,一定要先建立自己的信用;若无法让人信任,则连做人的根基都欠缺,何况是学道、识理呢?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好好维守信用。

  慈济志业任重道远,这一条长远的路,最初也是起源于「信」。当初创建慈济医院时,没有寸土片瓦,我只不过说一句话:「我想盖医院。」全省慈济委员就以我的意愿为意愿,努力护持建院志业。也因为这么一句话,虽然遭遇很多困难,但为了「言出必有信」,还是力行建院志业,这就是守信用、负责任。总之,「信」是做人的基本,建立信用后才能达到诚的境界。

  圜悟禅师又说:「存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诚于己,可以教人无欺。」一个人内心若能常存一个「诚」字,则开口动舌、举手动足,一切行为举止就可得到大众的信赖。做人常常存着一分诚心,才得以教导别人不可欺骗;自己若不诚实,常常欺骗别人,搬弄口舌是非,却要教诲别人不欺骗,那就很难了!

  记得我计画创建医院时,有一次到土城拜见广钦老和尚。老和尚平日禁口不语,那天却对我说了许多话。有位委员问他:「老师父!我们想建医院,您说盖得起来吗?」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你心无欺,医院一定建得成!」当时,我体会到「欺」就是「诚」的相反;若有一分诚,医院一定建得成。如今,这句话已经应验了!

  诚信是做人的基础

  道业唯有以「诚」方能成就,人间的事业也是一样;若时常存心欺骗他人,说话欠缺可信度,这样的人无论到哪一个地方,都是窒碍难行。希望诸位记住「唯信与诚,有补无失」。

  修行者要能善体人意,不能只顾到自己的感受,而不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人着想。我们应该学习善体人意:不要当一个常常需要别人来善解自己行为的人,而是要当一个能够常常善解他人的人。

  我曾说过,什么人我都可以原谅,唯有「不诚」与「不信」这两种人,我比较不能原谅;但我不会放弃他们。平时说话不诚实的人,有时我就当他没说,有时会将他的话打折扣,十分只能信几分。至于无信的人,我不会重用他,不过,我同样不会舍弃他,我会让他有机会好好反省、改过。总之,「事相」上我必须去分别人的诚信与否,而「理相」上则不放弃任何人。

  举手投足都在下种

  我们要相信佛教所说的因果,不要以为此生结束后就什么都没有了!种如是因,将得如是果。慈济之所以有今天,全靠众人护持,这个缘是累生累世结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因缘果报」,一定要有耐心,不但在发菩提心,还要有长远心,好好照顾我们的善缘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