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清辨《中观心论》及其《思择炎》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14)

分享到:

用于世间的「实世俗智的作用」(由体起用)。(注 97 )此「如幻

有性」之存在则由于三个理由 ----1 )由自性无之故; 2 )由愚夫

的被愚迷之因;( 3 )由不生起而生起之故。 所以,中观宗非无「

施设内外一切法」,只是它的施设方法与唯识宗「假必依实」、追求

「根据」(「因相」或「依事」)的施设方法不同。由此「施设方法

」的不同,而说中观宗是「无施设」的「虚无论者」恐亦不恰当。

   以上为清辨对「依他起之有性」的批判,底下,我们再来看看,

清辨对瑜伽行派「圆成实性」的批判。

 

 

肆、对于瑜伽行派的「圆成实性」的批判

 

   本节可分成十二个小节----(一)以虚空喻说圆成实的无分别之

不当(84颂),(二)圆成实的「不可言诠性」将坏世俗(85颂),

(三)对胜义谛,言无分别觉将等于自性分别(86颂),(四)由虚

空等喻「转依」之不当(87、88颂),(五)法界有了得及了得智之

不当(89、90颂),(六)于有了得的无分别智中作为一切智性的一

剎那智不可以有及在一剎那智中,法性可以成立(92颂),(七)把

圆成实当成有无之相堕入增减之过失(94颂),(八)了得真如之觉

有违菩提的平等性(96颂),(九)了得真如的觉从无始之阿赖耶识

中不生(97颂),(十)在「无之有」的「圆成实性」中「不一不异

」不能成立(98颂),(十一)唯以一向遮遣性、胜义可诠表为「虚

空」与「不可言诠」(99颂),(十二)中观宗的「出世间性」的看

法及「方法论」的立场(100-105颂)。我们分述如下:

 

一、以虚空喻说圆成实的无分别性之不当

 

   本项是对瑜伽行派立「法的真性是等于虚空的无分别性」的批评

。 首先就(胜义」( paramaartha )之语而言,可以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是「无上的(   parama-anuttara   )出世间智的所缘(

artha=aalambana )」的「依止释」(格的关系);第二个则是「胜

即义」、「胜之义」的「持业释」(同位语) ---- 此「胜之义」彼

解释成作为「无垢性 = 清净」的( amalatva=vi`suddhi  )与「不

变异性 = 坚固」( avikaaratva =saava )的一昧( ekarasa )一

相( ekaakaara )的圆成实性。 此第二个解释的「一昧」义,即是

清辨所要批判「成为无分别的一昧一相的虚空喻」之点。(注 98 )

清辨《中观心论》对此论难曰:

 

 

47页

 

 

     「无分别的实事(nirvikalpasya vastuna.h rnam par mi

     rtog d.nos po ni),不应等同于虚空。(虚空)显示有分

     别的种种想生起之时机,(藏:go skabs。机会。」(注99)

 

   《思择炎》则解释如下:

 

     「虚空虽具无分别义,然而,彼仍具有分别成青、广大、净

     、不净等种种想生起的机会;在此,如果诸法的真性与彼(

     虚空)相似的话,由于如此真性亦成为分别为净、不净等之

     种种想的行境(spyod yul)之故,无分别性被破坏。」(注

     100)

 

   从清辨中观自续派来看,瑜伽行派虽强调「虚空」的「无分别性

」,但彼所谓的「虚空」仍不外意味着有分别性。换言之,瑜伽行派

把胜义谛(圆成实性)视成是「无」及「无之了得」,且认为了得彼

「无之有」的「真如」是无分别智;但由中观论者来看,只要「虚空

」有不同相的「显现」的「机会」,只要了得智生起,彼就是「有的

领域」。因而,彼作为「有的领域」及「有分别性」被用来喻例「胜

义实」及「圆成实性」的「虚空」,虽想要意趣「无分别性」,但大

多时见彼「有分别性」的性能(注101)。因此,彼「虚空」喻「无分

别性」不成。

 

二、圆成实的「不可言诠性」将坏世俗

   本项则是对瑜伽行派立「圆成实性是不可说性(anabhilapyatva

)」的批判。唯识宗所言「不可言说性」乃是「戏论寂灭空」的「所

诠能诠、所取能取无」的「离言」「法性」,此「法性」并非什么都

没有,所无的只是「二取」,但它本身却是「二取无」的「有」----

「无之有」,此「无之有」亦是「无分别智」了得的「对象」。清辨

《中观心论颂》对此「圆成实性」的「不可言说性」的批判如下:

 

     「(无分别性)生时,不可言说性(anabhilaapyatvan,brjod

     med nid)不应理,遮止在前已说示;如果彼是不可言诠性的

     话,那么彼(无分别性)将成为破坏世俗。」(注102)

 

   《思择炎》进一步解释如下:

 

 

     「圆成实性生起时,说是不可言诠性,不应理;彼之遮止,

     是具总的所诠

 

 

页48

 

 

     的事实,是显现为彼觉之因之故。由于彼有彼之体性,说其

     不可言诠性不应理,在前已说。又如果由有些行相(rnam

     pa)成为不可言诠性。若如此,由于彼是世俗之故,则真如

     与世俗错乱(snor ba),不应如是言。」(注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