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清辨《中观心论》及其《思择炎》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18)

分享到:

不过,瑜伽行派似乎还是认为「如来智于一时知一切所知」,安慧《

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的「注释」亦云:「例如一日光起时,他

光非不起,又非前后起,如一切于一时起,佛智对于所知起时,非一

智知一所,又非前后知所知,而是于一时无余地知蕴、处、界等之种

种所知。」(注126)相对于瑜伽行派「如来智于一时知一切所知」

的立场,清辨则采取经量部「一切智非顿知一切」的立场,亦即相同

于《俱舍论》(破我品)所谓「相由续有能,如火食一切,如是一切

智,非由顿遍知」之经量部所说的思想。(注127)

 

2、于一剎那的无分别智中法性可以成立

   清辨《思择炎》设想从瑜伽行派观点来论难中观派的「法性悟达

的无分别智」如下:

 

     「复又(中观论者的」法性是「胜性谛」无所有之故,作为

     物的自体(ra^ngi ^no bo),不是把握(.ndzin pa)出来,

     因此(如此法性)由遮除(以法性为对象之智的)自证之故

     。在中观派,佛的一切智性与(知法性)的一剎那(之智)

     相应,不得谓具一剎那智之相者,作为无所有物之自体的非

     把握者,由于非自证的对象之故。一切智者,不可说是以法

     性为对象而具一剎那智者。」(注128)

 

   对瑜伽行派而言,叫做「一切智」的成立条件,是必须预定智中

领纳对象的自证,由彼,才能有法性的对象之领纳,亦即有「无之了

得」的成立。若如中观派不许无分别智了得,亦即不承认智的自体的

话,对有宗而言,会损减一切智性。瑜伽

 

页55

 

行派的论难要点,是说若如中观派所说的法性,胜义的话,那么空宗

以一剎那相应的慧来了悟法性就不可能,清辨《思择炎》对此答辩道

 

     「胜义是无分别的圣慧所取,虽言所取,乃是由能取无的方

     式之所取彼如先前求真实章所说,遮生(skye ba bkag pa)

     即生无之故。又作为世俗由等类的因缘所起之故。体性(

     bdag ~nid)非实有之故。又如此由自性空,彼于一切种是不

     可言诠性,自性空之故,如此连接是胜义。」(注129)

 

   中观宗的「胜义」是「无分别的圣慧」「所取」,但此「所取」

是没有「行相」「把握」的「所取」。而且,作为「胜义」是否定「

生」的可能性(此「否定」是「非定立的否定」,而非「定立的否定

」),所以是「生」无自性。在世俗谛上,诸法由等类的因缘所生;

在胜义上,诸法是自性空。同样,它亦非言诠概念所及,所以称为「

不可言诠性」。

 

七、把圆成实当成有无之相堕入增减之过失

   在说明了中观宗的「法性」与瑜伽行派的「法性」之不同之后,

清辨继续对「无之有」的「圆成真性」及「真如之了得」等加以批判

,他的《中观心论》批判唯识宗以「圆成实」为「有无之相」堕增减

之过失如下:

 

     「若(如汝所许)有无之体(yod da^n med.hi d^nos ~nid)

     的自性是胜义时,由增益及减损之边,云何有你所说的解脱

     呢?」(注130)

 

   《思择炎》进一步解释如下:

 

     「欲求由增益与损减二边中解脱者,应完全断除有无之二边

     ,由于瑜伽行派许有无之实事的自性(^no bo ~nid)为圆成

     实性的胜义谛性。彼中,由有性(yod pa ~nid)点中的增益

     边无解脱;从无性(med pa nid)点中的损减边无解脱。从

     而,舍弃二边的解脱,于汝(瑜伽行派)云何有呢?」(注

     131)

 

   在瑜伽行派《中边分别论》「相品」的空性之相中,是称「二之

无性」及「无之有」为「空性之相」,在彼中,是先「无」后「有」

;但是在安慧《中边分别论释疏》「真实品」根本真实中,则如上述

所说的先「有性」,后「无性」的顺序,

 

页56

 

在其中,安慧曰:「有无的真实是圆成实相(所取能取)二无之有体

故是有性,二无的体故,是无性。」(注132)由于「无之有」为显

二无为法性的状态,若为了显在「由法向法性」的道程中「法」灭「

法性」呈现过程,所以先无后有,但若就胜义谛法性作为法的本性之

立场而言,无垢的法性作为「本来性」是先,应灭无的有垢的客尘则

是后。(注133)这里所述的瑜伽行派思想,较接近安慧一系的「无

相唯识」的立场。但就清辨而言,若言「胜义谛」是「有无实事的自

性」的话,则由彼中的「有性」将堕「增益执」的「有见」;由彼中

的「无性」则将堕「损减执」的「无见」,由此「有见」、「无见」

并不能得「解脱」。这里也可以看出清辨的「胜义谛」的一向遮遣性

,「言亡虑绝」之特性。

 

八、了得真如之觉有违菩提的平等性

   清辨《心观心论》对瑜伽行派「了得圆成实性的真如」的主张之

批判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