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清辨《中观心论》及其《思择炎》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16)

分享到:

 

     「例如具眼翳者,为(眼)根之损害时,在虚空中,见到叫

     做发,蜜蜂与蝇的非实的网所缠绕时,若除眼翳、服眼药时

     ,眼成清净时,虚空离发、蜂、蝇而见。在此场合中,如同

     由根之损坏、不损坏见彼虚空不净、净,实则虚空则无变异

     。恰如慧眼不净的愚夫见垢有以及服用见空性之眼药而慧眼

     清净的圣者。 又慧( blo )由有垢、无垢,见法性的不净

     、净之故,法性云何全无变异。」(注 112 )

 

   此处所说的「慧眼」相当于《法、法性分边论》中所谓的「得」

(upalabdhi,dmigs pa)。(注113)瑜伽行派认为虚空是无变异的

,但由于智之了得,不了得而见法性的净、不净。以上(1)、(2)

为清辨顺着瑜伽行派的立场而说,底下则是清辨的批判。

 

3、对唯识宗的救释之批判

   《中观心论》对瑜伽行派的救释批评道:

 

     「(破曰:)对不净(ma dag)等错乱之慧,虽是能作法(

     byed pa.hi chos),但非所作业(的所识境)。」(注114)

 

   《思择炎》解释道:

 

 

     「例如:虚空由显现为不净、清净之点而是错乱之觉,是具

     身与具识之根的主体者之觉聚法(blo.hi tshous kyi cho)

     ,非如虚空等所识的业

 

页51

 

     (境)的法,虽称法界的不净与净,是主体者具邪知与正知

     之上的法。然而非法界所识之法(chos dhyi^ns rnam par

     shes par bya .hi chos),汝(瑜伽行派)所说垢、无垢者

     不应理。」(注115)

 

   如上所说,瑜伽行派是从法界的有垢、无垢,觉、慧、得之角度

,说明「唯识义」,以及在「转识成智」领域中的「唯智义」;但是

清辨中观自续法则从「色、心二法世俗有」的「经量部」角度,表示

难以同意唯识字的「唯识」、「唯智」义。从清辨中观派来看,似乎

了得「真如」的「智」,只不过是「能作之法」,而非「法界」「所

识之法」本身,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五、法界有了得及了得智之不当

   本小节又可以分成三点:(1)允许了得法界之智的非理;(2)

法界了得即有为法;(3)在无分别智上有了得的觉,应成世间的眼

翳觉之轮回的过失。

 

1、允许了得法界之智的非理

   清辨《中观心论颂》曰:

 

     「了得彼(法界)(todaalambanaa,de la dmigs pa)者非

     清净(`suddhis,dag), 不应许彼(法界)是所了得(

     aalambyam,dmigs byar)之事。」(注116)

 

   《思择炎》复解释道:

 

     「彼了得法界的智慧是清净不应理,了得彼(法界)时,彼

     智作为无分别性(rnampar mi rtog pa ~nid)不成之故。又

     不许法界是所得性(dmigs par bya ba),由于在胜义上,

     所谓法界彼自体是不可得性(dmigs su med pa)之故。」(

     注117)

 

   如上所述,唯识宗对「无分别智」的「了得」作用有三种看法,

一为「相见俱无师」,所谓「智者了得二(取)皆无」及所谓「识体

合和,冥然无取,无与缘也。」,《法‧法性分别论》亦有所谓「由

此无得故,入二取无(差)别,二别无所得,即无分别智。」(注11

8)----此与安慧论师同为「无相唯识」思想,第二师则是认为「无

分别智带真如相起,即缘真如」的「相见俱有师」;第三师则认「虽

无相分,但见分带真如起,不离如」的「相无见有师」(护法的有相

唯识」)。在此由于

 

 

页52

 

 

清辨不许法界是「所得性」(所缘相分),因此,排除第二师「真如

」为「相分」之讲法;另一方面,又由于「彼法界自体」是「不可得

性」,所以也排除第三师「见分」的「无分别智」带「真如相」起之

说法。那么清辨在《思择炎》的之说法就等同于第一师「相见俱无师

」的看法吗?此亦不然,虽然就「胜义」「非所得性」及「不可得性

」而言,清辨思想确实有近于「无相唯识」的地方,但「相见俱无师

」的「无所得」,还是放在认识论上「二取无」的非二元的思想上,

虽「二取」不存在,但「非二取」的「(二)无之有」还是存在,清

辨是否允许此「无之有」作为中观宗「法界自体」的「不可得性」似

乎是一个问题,《掌珍论》亦言:「如说世智缘无为境不应正理,如

是此智缘有为境亦不应理,非执真如实有(无之有),此实有性难成

立。」(大正 30,274 下)是也。

 

2、法界了得即有为法

   清辨《中观心论》对有宗「法界了得」即是「有为法」的批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