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清辨《中观心论》及其《思择炎》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15)

分享到:

 

   如《中观心论》第五章60偈颂所说:「所诠是具总的实事,是(

似)颢现为彼的觉之因之故,在彼中,彼的体性是有之故,不应是不

可言诠性。」(前面第二节第六小节)由于世俗是「能诠 ---- 所诠

」的 ---- 相应,若如唯识学所说「真如之了得」的「圆成实性」,

是以「真如」为「对象」(「行相」)的「不可言诠性」的话(此似

「有相唯识」之立场),则此此「不可言说性」的「真如」(的「无

分别性」),在后得智时,将破坏世俗的「能诠、所诠」一一相应「

言诠性」。

 

三、「对胜义谛,言无分别觉将等于自性分别」

   面对中观宗上述「胜义的不可言说性将坏世俗」的批判,清辨《

中观心论》设想瑜伽行派的救释如下:

 

 

     「若(汝)许"于彼(无分别觉之胜义)之上,同彼一样,

     更无他者之故,是见彼(胜义)性";」(注104)

 

   《思择炎》进一步解释如下:

 

     「虽谓于无之有中(有)具胜义智,因为对胜义言,不是意

     味着别立叫做第二"见的智"的胜义,所以由叫做胜义者,此

     胜义是正见。」(105)

 

   对瑜伽行派而言,所取能取固为无,但若「二无之有」被弃除的

话,则不可得「胜义性」。因此,为了证真实,了得无之智必须存在

,而且此「无之有」中「见胜义者」,并不是第二「见的智」的「胜

义」,所以不会乱原来貌的世俗性,此即胜义之正见。但清辨《中观

心论》仍然质疑此以「二无」为「了得」的「无分别智」如下:

 

 

     「(若如汝言),则瓶上更无余瓶之故,何故不许彼(自性

     分别)见真实呢?」(注106)

 

   《思择炎》更解说如下:

 

 

页49

 

 

     「若如瑜伽行派所说,(在自分别中)言瓶被见,由于除了

     见瓶之智,第二瓶并没有之故,何故不许叫做瓶被见(自性

     分别)者,就是叫做胜义的真实被见者(无分别)呢?」(

     注107)

 

   对清辨而言,若如瑜伽行派所说,除了「无分别觉的胜义」之外

,更无其它「胜义」的话;那么在「见瓶中」,由于除了见瓶之智(

自性分别),更无第二瓶之故,则此世俗智的「自性分别」将等同(

根现量,与意识现量)出世间智的「无分别」,此乃不合理的结论,

因此,了得「二取无」的「无分别智」不应理。

 

四、由虚空等喻「转依」之不当

   本十节可分成三小点:(1)清辨指摘彼以「虚空」等喻「转依

」之不当( 87 颂); ( 2 )唯识宗由智之不了得、了得救释法性

之不显现、显现( 88 颂); ( 3 )批评唯识宗的救释( 89 颂)

。分述如下:

 

 1、清辨指摘彼以「虚空」等喻「转依」之不当

   清辨《中观心论》对唯识宗以「虚空」等喻「转依」的批评如下

   :

 

     「虽然(由虚空、水、金喻的转依解释)为了隐藏汝的方法

     的过失,但是彼非杂染、非清净,金等随诸缘而转变之故。

     」(注108)

 

   《思择炎》进一步解释如下:

 

     「水界、金及虚空,当尘、锖、云等缘有时,显现为有垢;

     当这些缘无时,显现为清净。因此,如为有垢而又于后为清

     净,如果法界(chos kyi dhyins)亦如彼的话,由于有时

     清净,有时具垢。汝虽然为了隐藏汝的方法之过失而语,但

     是(实际上),彼法界既非杂染也非清净,由于(彼之)金

     等喻随从诸缘而转变之故,因此,由金等之喻,表示法界之

     义(artha,don)不成立。」(注109)

 

   以上所说,是清辨从「瑜伽行派」自身的立场来加以考虑,若如

唯识宗所说,以金等之喻来说明「垢有成清净」之「自性变异」如向

可能,因法界非杂染非清净,所以此金等喻表示「法界之义」仍然不

成。至于「转依」的三喻(水界、金、及虚空)则可在《法、法性分

别论》之终的「转依则喻如:虚空、金、水等」偈颂

 

 

页50

 

 

见到,此「转依喻」乃说明「转依自性,无垢真如,从虚妄分别所染

,转化到显现究竟清净转依的譬喻」。(注110)

 

2、唯识宗的救释

   清辨《中观心论》设想唯识宗由智之不了得。了得救释法性之显

现。显现如下:

 

     「(瑜伽行派教释曰:)虚空虽常清净,由眼之净、不净,

     许虚空之有垢、无垢,诸法的法性亦如彼。」(注111)

 

   《思择炎》复解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