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清辨《中观心论》及其《思择炎》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2)

分享到:

之损害(违反公众舆论),《思择炎》进一步解说如下:

 

     「(若由瑜伽行派而言:)因遍计所执性如分别绳为蛇一样

     ,由所分别性,被见如彼蛇的分别相( lak.sa.na,mtshan

     ~nid )实无,所以是相无自性性。 那么,由于是有分别知

     的境之故,则如绳的实事一样,遍计所执自性将成相有性,

     因不决定之故。 云何 ----  如果绳也不是有自己的本性(

     ra.n gi .no bo~nid )呢? ---- 如果如此将损害(世间)

     极成,如此在世间中,(一般认知到:)由于水,绳(的材

     料),因(道具)及人的劳作才有纺(织)之绳之故。」(

     注 5 )

 

   首先,瑜伽行派认为遍计所执性之所以误绳为蛇,是由于「所分

别性故」之「因」,其分别相实无,但是清辨则认为「所分别性之故

」之「因」,则相通于以有分别知,见如绳的事实一样,是相有性一

同一个「因」却导致「相无性」及「相有性」两个不同结果,因此是

「因不决定」。另一方面,若就瑜伽行派立论而言,如果绳也是因缘

所生之故,是无自性空之故,所以以绳喻例无体的话,则将破坏世间

极成----因为在世间中,一般认知是由水、绳之材料、手、人的劳构

成绳有。如此破坏世间极成者失去喻的资格,所以喻不成立。(注6)

 

 

二、喻为乱性的遍计所执与蛇绳喻二喻之间的不一致

 

   清辨《中观心论》又指出瑜伽行派的「乱性喻」与「蛇喻」之间

的不一致如下:

 

     「彼(遍计)非乱( bhraantir,.hkhrul ),何故?见许

     多之故。」(注 7 )

 

   《思择炎》进一步解释「遍计所执性」不一向是乱性如下:

 

     「遍计所执性,不是如对手所谓「如所分别而一向是乱性」

     ,何故呢?

 

 

页25

 

 

     由于在把绳(thag pa)看成蛇的喻中,见到有许多部分(

     du ma.hicha),(未必如喻伽行派所立之一向乱性,何故?

     )一方面,先前由迷乱把绳决定成蛇,另一方面由善观察(

     legs par brtags),彼是绳而不是蛇,绳的自性被所缘的觉

     (知觉)为实性(ya.h dag ~nid)产生时,也就弃蛇的部份

     而见绳的自性部份之故。(由此喻可表示遍计所执)不一向

     是乱性之故。」(注8)

 

   瑜伽行派的「乱喻」及「蛇绳喻」可见于无性的《大乘庄严经论

广疏》及《摄大乘论释》之中,无性在解释世亲《大乘庄严经论(疏)

》<述求品>「离二者,谓分别性真实,由能取,所取毕竟无故。」(

大正31,611中)时提到蛇喻如下:

 

     「遍计所执性的真实是离二,在彼一方中,二之显现的本质

     是迷乱,只要由此迷乱的所缘,就不是真实的所缘。」(注

     9)

 

   又无性《摄大乘论释》亦举蛇绳喻解说三性思想如下:

 

     「如闇中绳显现似蛇,由此譬喻成立通达三种自性。譬如绳

     上蛇非真实,以无有故。如是似名似义意言,依他起上名等

     六种,遍计所执亦非真实,以无有故。又于此中如依绳觉舍

     蛇觉,如是依止唯识显现,依他起觉舍于六义。」(大正31

     ,415下)

 

   此蛇绳喻,最早可见于真谛译陈那着《解卷论》,无性也引用之

,由此可知无性曾受到陈那的影响,只不过目前较难断定无性是介于

陈那与护法之间的「有相唯识家」呢?还是虽受陈那的影响,仍然保

持早期瑜伽行派精神之「无相唯识家」(如安慧一样)呢?传统的说

法是采前者,当前日本学者(如片野道雄等)则采后者之见解。(注

10)

   若依「乱喻」,则「遍计所执性」为「二取显现,「依他起性」

则为「迷依」,亦即作为二取显现的依事之「虚妄分别」,「圆成实

性」则是了知「二取无」的「无说无戏论者」----此近于「无相唯识

」的说法。但是若由「有相唯识」施设安立「识作用之分位」来看「

蛇绳喻」时,「遍计所执性」是执为二取之有(如绳上蛇非有),「

依他起性」则是显现为二取的识----二取的二分(见分,相分)及生

起性分(自证分)(如绳),「圆成实性」则是二取空所显真实(如

麻)。清辨所批评的瑜伽行派三性义中所说的「遍计所执」,已有从

无相唯识的征表走向有相唯识的征表之趋向,这是值得注意。(注11)

   清辨在此颂文指出瑜伽行派「乱喻」及「蛇绳喻」之间不一致:

在「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