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部派佛教理论 >>

清辨《中观心论》及其《思择炎》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22)

分享到:

是完全「泯然为一」的「唯一性」,「平等性」;因而中观宗的「一

切智者」也是在「一剎那」之中,以无差别的方式知彼法性。以上即

是清辨中观宗对「出世间智」的看法,显然他还是偏重「出世间性」

的「一向遮遣无」的「寂灭无戏谕,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中论》第十八品第九偈)之看法;此与瑜伽行派的「胜义谛」不外

是了得「无之有」之智,强调通向「胜义谛」过程中「道的施设」的

必要性之思想完全不同。

 

2、中观宗「方法论」的立场

   清辨《中观心论》在提示自己对「出世间智」的看法之后,更说

明了自已的「方法论」的立场,在说明自己的「方法论」的立场之前

,他先设想瑜伽行派对清辨「方法」的批判如下:

 

 

页62

 

 

     「若如(外人所说):"真性非思择的行境(rtog giyi-

     spyid yul)之故,彼(真性)由比量不能了解,由此之故

     ,诸法法性非考察之故。"云云」(注154)

 

   瑜伽行派在此提出「胜义非思择之境」的质难,认为「胜义」是

「现证智」之境,「现观」之境,彼非比量可了知。而且《解深密经

》「胜义谛相品」第三亦曰:「胜义超过一切寻思的境相」。(注

155)清辨《中观心论》答辩如下:

 

 

     「于此,由于以比知(rjes dpag)随成无过失的圣教;(

     佛以此)无余地清除储存的种种所计分别的河。(其次)佛

     不具分别,以意趣、虚空等智,如安立诸法般了解所知,得

     名等。」(注156)

 

   清辨的答辩则说明了正比知使用的情况:「比知」的「寻思」虽

非胜义本身,但是它有「以比知随成无过失的圣教,除分别之水」的

功能。换言之,此「正比知」有除去「错误分别」而趋向「胜义」的

作用。清辨这种「正比知」也被称为「空性论证的论理」,它是属于

「随顺胜义」的。 (注 157 )相对于清辨强调「正比知」的「方法

」之重要,瑜伽行派则强调「胜义谛」是「离言诠」,「亲证为先」

的「瑜伽现量」所证的真实;换言之,有宗是以「现量」的方法,推

展出它们自己的「三性说」。可见,清辨的中观学与瑜伽行派的「方

法论」是不太一样 ---- 清辨虽在「名言」上允许「自相有」,但却

以「正比知」的「自立量」的方法,评破对手的错误;瑜伽行派却以

「假必依实」、「存在不能没有理由」之「寻求根据」的方法建立「

依他起之有性」及「了得二取无之智」之思想。此也空有二宗在「方

法」上不同所导致之结果。

 

伍、小结

 

   由上一章及这一章可知,清辨在《中观心论》及其注《思择炎》

面对瑜伽行派的「胜义谛」及「三性思想」相当复杂,其包着弥勒五

论中的唯识三论《大乘庄严经论》的「乱喻」、《中边分别论》及《

法法性分别论》的「二取无」的思想,无着的《显扬圣教论》「成无

性品」的「依他起之有性」的存在证明、《摄论》无性释的「蛇绳喻

」,世亲《唯识三十论》「识转变说」及「三性思想」、陈那《集量

论》的「他遮诠」及安慧《三十唯识论疏》及《中边分别论》的「识

转变说」及三性思想。其中弥勒五论中的唯识三论的三性思想及世亲

《三十颂》的三性思想

 

页63

 

是所谓的「唯识古学」,安慧则是继承此「唯识古学」的「无相唯识

」家(采「一分说」),对「智如」问题是采取所谓「相见俱无师」

的立场。至于奘传《显扬圣教论》「成无性品」的「依他起之有性」

的存在证明,似有强化「依他起」实有性的倾向,实预取了后来「护

法----玄奘」「唯识今学」中「依他起性」「不得为无」的立场。(

案:真谛《三无性论》则有有近于「唯识古学」「二取无」思想之处

)至于陈那的唯识思想则有近于「相见俱有师」的「有相唯识」的地

方。无性的《摄论释》的「三性思想」若依藏译本来看,则有近于「

无相唯识」之思想之处;但若依奘传的汉译来看,则是护法一系的「

有相唯识」之先驱。(注 158 )

   因此,清辨在《中观心论》及注中的对手,主要是弥勒三种唯识

论。世亲《唯识三十颂》以及安慧一系的「唯识古学」的「无相唯识

」,亦即所谓「相见俱无师」。其次的对手,则是以陈那为代表的「

相见俱有师」之「有相唯识」(如「他遮诠说」的「共相论」、「蛇

绳喻」等)。至于清辨与早期瑜伽行派的「空有之诤」的争论焦点,

则是「三性思想」的「定位」的不同。此「三性」思想之不同,亦涉

及两派的「语言观」(是「唯名无义」呢?还是「色境实义」呢?)

、「依他起性」的评价(为「胜义的自相有」呢?抑世俗的存在呢?

)以及「圆成实性」的「真如」之「了得」的评价(为胜义的存在抑

生灭有为法的存在呢?)三方面的不同。

   就「遍计所执性」所涉及的「语言观」而言,瑜伽行派认为「能

诠」的「名」与「所诠」的「义」「二互为客」,因而是「但有名而

无义」,也因此「遍计所执性」是唯分别「假立」,并不是「由本身

成就」的「自相有」;反之,清辨认为「能遍计」(如蛇)与「所遍

计(如绳)都由于以自相有而互依他存在,换言之,「能诠的名」(

名)与「所诠的对象」(义)是在语言的使用中一一对应,因而,「

遍计所执性」不是唯分别「假立」, 而是由本身成就的「自相有」。

(注159)如此,清辨批判有宗「遍计所执性是相无自性」的立论乃「

因不决定」且破坏「世间极成」之过失等。

   其次就「依他起性」的评价而言,瑜伽行派认为「依他起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