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献 >> 各种佛教史料 >>

一组珍贵的佛教史料(10)

分享到:

 

而后孤立于山。是以神明之化,邃于岩林。骤与余言于崖树涧壑之间,暧然乎有自言表而肃人者。凡若斯论,亦和尚据经之旨云尔。夫善即者

 

,因鸟迹以书契,穷神与人之颂。缇萦一言,而霸业用遂,肉刑永除。事固有俄尔微感,而终至冲天者。今芜陋鄙言,以警其所感,奄然身没

 

,安知不以之超登哉!
〖录自《弘明集》卷第二〗

 


《慈 济 篇》(《广弘明集》卷第二十六)
大唐西明寺 释道宣 撰
·清凉书屋校注·
http://pure.nease.net

 

目  录
● 慈济篇序……………………………唐·道宣
● 究竟慈悲论…………………………南齐·沈约
● 与何胤书论止杀……………………梁·周颙
● 断杀绝宗庙牺牲诏(并表请)………梁武帝
● 诫杀家训……………………………北齐·颜之推
● 断酒肉文……………………………梁武帝

 

慈济篇序
[唐] 道宣⑴

 

  若夫慈济之道,终古式瞻⑵;厚命之方⑶,由来所重。故蠢蠢怀生,喁喁噍类⑷,莫不重形爱命,增生恶死。即事可睹,岂待言乎!然有

 

性涉昏明,情含嗜欲。明者恕己⑸为喻,不加恼于含灵。昏者利己为怀,无存虑于物命,故能安忍⑹苦楚,纵荡贪痴,以多残为声势,以利欲

 

为功德。是知坑赵六十余万,终伏剑于秦邦⑺;膳必方丈⑻为常,穷形戮于都市。至于祸作殃及,方悔咎原⑼,徒思顾复,终无获已。然则释

 

氏化本,止杀为先,由斯一道,取济群有⑽。故慈为佛心,慈为佛室。慈善根力,随义而现。有心慈德通明,起虑而登色界。况复慈定深胜,

 

兵毒所不能侵;慈德感征,蛇虎为之驯扰⑾。末代门学⑿,师心⒀者多。不思被忍辱之衣,示福田之相。纵恣饕餮,以酒肉为身先。饮啖不异

 

于流俗,践陟同于贤圣。经诰明示,不得以佛为师,讥丑⒁尘点,灭法在于斯矣。况复蚕衣肉食,闻沈侯⒂之极诫;酝酿屠宰,见梁帝⒃之严

 

惩。观其劝勖之文,统其殷勤之至,足令心寒形栗,岂临履之可拟乎!故上士闻之,足流涕而无已。下愚详此,等长风之激空林。且夫生死推

 

迁,匪旦伊夕,随业受报,沦历无穷。不思形神之疲劳,而重口腹之快利。终糜碎于大地,何所补于精灵乎?所以至人流恸,常惨戚于狂生;

 

大士兴言,慨怨魂于烦恼。抚膺吊影,可不自怜?一旦苦临,于何逃责?既未位于正聚⒄,何以抵于三途?行未登于初地,终有怀于五怖⒅。

 

辄舒事类,识者思之。
-------------------------------------
  ⑴ 道宣:唐代南山律宗之祖,著名的佛教史学家,著作弘富,除《行事钞》等律学著述外,尚有《续高僧传》、《广弘明集》、《集古今

 

佛道论衡》、《释迦方志》、《大唐内典录》等传世。此文是他为《广弘明集·慈济篇》所作的前序。
  ⑵ 终古式瞻:自古以来为人所崇仰。
  ⑶ 厚命之方:养生之术。
  ⑷ 喁喁噍类:泛指动物。喁喁(yóng):动物相互应和的声音。噍(jiào)类:能吃东西的动物。
  ⑸ 恕己:将自己与众生平等看待。
  ⑹ 安忍:指对众生的苦楚无动于衷。
  ⑺ 战国时秦将白起,于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降卒数十万,后因事被逼自杀。
  ⑻ 方丈:一丈见方,谓菜肴罗列之多。
  ⑼ 方悔咎原:才对原来的过失感到悔恨。
  ⑽ 取济群有:拯济众生。
  ⑾ 驯扰:驯顺。
  ⑿ 门学:指学术各立门户之见。
  ⒀ 师心:固执一己之见。
  ⒁ 讥丑:为世人所指摘。
  ⒂ 沈侯:南朝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佛教学者沈约,历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谥曰“隐”,后

 

世亦称“隐侯”,有《宋书》等传世。《广弘明集·慈济篇》中收其所作《究竟慈悲论》,主张严格蔬食、禁绝蚕丝与皮革制品。
  ⒃ 梁帝:即梁武帝,《广弘明集·慈济篇》中收其所作《断杀绝宗庙牺牲诏》、《断酒肉文》,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⒄ 正聚:即正定聚,指见道入于圣位,获得不退的果位。
  ⒅ 五怖:见道以前之人常有的五种怖畏之心,即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

 

究竟慈悲论

 

[南齐] 沈约⑴

 

 

 

  释氏之教,义本慈悲;慈悲之要,全生为重。恕己因心,以身观物⑵,欲使抱识怀知之类、爱生忌死之群,各遂厥宜,得无遗夭。而俗迷

 

日久,沦惑难变。革之一朝,则疑怪莫启⑶。设教立方,每由渐致⑷。又以情嗜所深,甘腴为甚。嗜深于情,尤难顿革。是故开设三净,用申

 

权道⑸。及《涅槃》后说,立言将谢,则大明隐恻⑹,贻厥将来。
  夫肉食、蚕衣,为方未异⑺,害命夭生,事均理一。瀹⑻茧烂蛾,非可忍之痛;悬庖登俎,岂偏重之业?而去取异情,开抑殊典,寻波讨

 

源,良有未达⑼。渔人献鲔,肉食同有其缘;枲⑽妄登丝,蚕衣共颁其分。假手之义未殊,通闭之详莫辩,访理求宗,未知所适⑾。外典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则六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肫犬彘,勿失其时,则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然则五十九年已前,所衣宜布矣;六十九年已

 

前,所食宜蔬矣。轻暖于身,事既难遣;甘滋于口,又非易忘。对而为言,非有优劣。宜枲麻、果菜,事等义同;攘寒实腹,曾无一异。偏通

 

缯纩,当有别途⑿。请试言之。
  夫圣道隆深,非思不洽;仁被群生,理无偏漏。拯粗去甚,教义斯急⒀,缯衣、肉食,非己则通。及晚说大典,弘宣妙训,禁肉之旨,载

 

现于言⒁;黜缯之义,断可知矣⒂。而禁净⒃之始,犹通蚕、革,盖是敷说之仪,各有次第。亦犹阐提二义,俱在一经,两说参差,各随教立

 

。若执前迷后,则阐提无入善之途;禁净通蚕,则含生无有顿免之望。
  难者又以阐提入道,闻之后说;蚕、革宜禁,曾无概理⒄。大圣弘旨,义岂徒然?夫常住密奥,传译遐阻。《泥洹》⒅始度,咸谓已穷。

 

中出河西⒆,方知未尽。关中晚说,厥义弥畅,仰寻条流,理非备足⒇。又案《涅槃》初说,阿阇世王、大迦叶、阿难三部徒众,独不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