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15)

分享到:

     )﹕
      一、善业或恶业将招致受生于善趣或恶趣。
      二、此诸业行(善或恶)将不能帮助任何人出离轮回。
      三、任何人遵行无念能出离轮回。
      四、无念能成就个别实体的真理的无所知(non-percept
       ion)。
      五、住于真理无所知的境界中(A state of non-percep
       tion),他能立即成佛道   (To attain Buddhahood
       instantaneously)。
      六、菩萨已证取第十地(The tenth stage)。
      莲花戒Kamalasila及其两位弟子对上列提议的反对是集
     中在下列五项﹕
      甲、「无念」的学说意谓去拒绝最高的分别智慧。那不
     是积极的,正如一人晕倒或饮酒致醉。如此,他将不会有非
     实体的识认,也不能消除障碍。同时他亦不能根绝爱缠。
      乙、有了最高的智慧他可以成佛。这意谓观想及分别。    
      丙、立即成佛是不可能,正如一人爬山,他要一步一步
     的走。
      丁、当经过十地(Ten stages)的渐修,用十善业(Ten
     virtues)他可以成佛(注130)。
      戊、于佛去世以后,历时久远,其教理不曾有离异。
      从大乘二十二问中录取的下列各点或能反映及在辩论会
     上所激起的争点。当然,有些后来添入的题目那在辩论会时
     未被包括进去﹕
      1、在第三问里修身,口,意的次序在第一问里众生消
     灭烦恼的方法,或许反映到「一」项。
      2、在第十二与第十六问关于三乘的初发心及其如何进
     行的回答,反映及「二」项与「三」项里所提及的轮回(Sam
     sara)。
    
     87页
    
      3、在第九问关于十地中的菩萨是无念,无相,及第二
     问的内心寂照反映到「四」,「五」,「六」及「丁」各项
     。
      4、在第十四问里大乘教义﹕智慧与方便两者携手并行
     ,及第十五问里的三乘与六尘境的关系,反映到「甲」项。
      5、在第二十二问里于佛去世之后僧团分为四派,反映
     到「戊」项。
      6、在第十问里菩萨具修诸解脱门反映到「二」项。
      扼要言之,若干争点在辩论会上所激起的关怀,大多是
     反映到大乘二十二问的问题里。那是集中在三乘,其宗教行
     持,及涅盘或佛果的最终目标。那对摩诃衍所拥护的「顿悟
     成佛」或「顿门」则置之不理。基于上列观察,显然地,赤
     松带赞王一定是将此二十二问题驰送给昙旷。通讯的日期尚
     未决定,但一定是在该王于公元797去世之前举行的。很可
     能那是在781或782,刚在辩论会之后。赞成此较早的日期的
     理由是藏王亟欲从住在敦煌的一位有名学者,且是第三者去
     解释若干论点。于此时期,昙旷是卧病在床很久,身体衰弱
     ,痛苦难言(注131)。如果我们接受他生于公元705的提议,
     他或许是在其七十多岁的末叶或八十余岁的初叶。他之去世
     的日期也不能决定。或许他是在八十多岁辞世。此「二十二
     问」是其最后作品。斯坦因S.二六七四号写卷的跋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