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大乘二十二问之研究(22)

分享到:

      Ⅴ. 「法身与涅盘」第二十问﹕此问集中在﹕如果诸法
     无自性,那即是本来涅盘。如此,任何修行似乎不需要。作
     者回答此问,引用了解深密经(Sandhinirmocana-sutra)并
     解释了法空教理的含义。依照他,其用途是欲除去有(Bhava
     )执,若能达到此目的,则法空的观想亦应扫除。他举一个
     譬喻说﹕药以治病,病息则药不必需要。依据此解,空、有
     两个概念均应舍弃,由此而证取有意义的中道哲学。
      复次,此问的主要点是涉及某一类的人,他是否需要修
     行,将以其特殊情况而定。
      Ⅵ. 「阿赖耶识与智慧」第二十一问﹕去申述阿赖耶识
     (Alayavijnana)与如来藏(Tathagata-garbha)是没有甚么分
     别,金与指环的相互关系是拿来作比较﹔指环有金,金有指
     环。但此二者是截然两物。最后我们说它们是非一非异。
      复次,如来藏也是叫做大智慧。如此,那即是清净心与
     本源。在另方面,阿赖耶识是妄心,为导引至轮回的主因。
     但是,因如来藏是非常非断,它是被认为既与妄心为非异,
     亦为非同。很普遍的「水波」之喻可以应用于此。
      末了,作者指出此问是基于瑜伽宗(Yogacara School)
     而回答则是站在顿教的立场。如是,那与唯识宗的解说是微
     有不同。

      Ⅶ. 「佛教史」第二十二问﹕关于佛教各宗在印度的发
     展,作者提及大众部与上座部的出生计有两次。第一次发生
     在佛灭后十二年,而第二次约一百年于阿育王Asoka之统治
     期内。此破裂为大天的五事所促成。我们将单独讨论这两次﹕
    
     97页
    
      根据巴利文所说,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主要为毘尼
     (Vinaya)及经藏(Sutra-pitaka)是发生在佛陀刚去世之后。
     参加此举的人似不可能将经、律、论(Abhidharma)三藏都搜
     集完整。简单的理由是哲学论著的编写为时很晚(或许迟至
     数世纪)。如说五藏(于上述三藏加上陀罗尼藏及杂藏)都在
     第一结集时收毕似乎缺乏历史真实性。复次,在公元五世纪
     之前,个别的宗派如大众部Mahasanghika及上座部已形成似
     乎不可能。我们将拒绝在第一结集之时佛教有严重分歧的猜
     想。
      关于第二次的分歧(注136)作者依据大毘婆沙论(Maha-
     vibhasa-sastra)引证关于大天五事的整部,及大众部与上座
     部(Sthavirvadins)的各派的最终出现。于该描述中不见有
     新的成份。或许我们可以说他没有批评的判断,因他不曾确
     证该事发生的确切时期及大天的真实性格。据我们所知,此
     事有数种不同的日期,例如﹕佛灭后137年于难陀王统治期
     内(Nandas)﹔及100年,116年或160年在阿育王(Asoka)时期
     (注137)。如说﹕「至佛灭后,百有余年」那表示有不大确
     切之感。
      复次,各种典籍,基于作者的立场,把大天(Mahadeva)
     的人品描绘得各式各样。大毘婆沙的传承将其描述为大奸巨
     恶。像这样丑恶的罪人去破合和僧是很自然而合乎逻辑。或
     许这是为了某种作用而出此。在另方面,大天是被称誉为「
     大菩萨」(注138)及「大天名高德大,果证年卑,王贵钦风
     ,僧徒仰道﹔既而卓牢无侣,遂为时俗所嫉,谤之以造三逆
     ,加之以增五事。」(注139)此为八世纪时玄奘大师的大弟
     子窥基所作的评语,因尚有关于大天不同的意见,我们且以
     置疑待之。基于此,我们不依恃一面之词。结果,他或许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