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小说 >>

悲欣交集[三](11)

分享到:

    
     第一次,他们相逢在日本求学时代,他们同在日本读书,但研究的却是不同的知识,而且各搞各的,老死不相往来。
    
     第二次,相逢在天津,弘公的俗家,他们都是学成归国,在天津,一个做官,一个传授知识。
    
     第三次,他们在民国三年,又在杭州相逢,加上贡院师范的夏丐尊,便成三角知交。
    
     这一次,是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做法官的袁希濂,又调到杭州来了。其中一半是因为无缘,一半是法官没空,所以整整一年,他们没会过面。到这一年三月初,西湖白苏二堤的杨柳已抽出新芽,袁又要随官位而走了。在临去前夕,他忽然念头一闪,想起了在西湖出家的李叔同来。二十年前,他们与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还是金兰之交呢!
    
     有人说,出家后的李叔同,现在的弘一法师,还在杭州西湖玉泉寺挂单。“去看看他!”他想,这也是一种缘吧!他一个人摇出西城,心里带着一种惭愧的情操,找到玉泉寺山门。他告诉一个和尚,要找李叔同——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他正在诵经,你自己去吧!”出家人说。于是,他便悄悄地向里走,拐弯抹角,穿过几条幽径,找到一排僧舍,又找了一个出家人把他领到弘公的佛堂前。这时,正是下午三点敲过,春天的阳光,透过院中稀疏的新枝,跌落在佛堂的阶前。
    
     佛堂很小,仅可容十余人跪拜之地,但谈到静修,参究经藏,也只能容纳一二人罢了!
    
     佛堂的礼佛蒲团上,长跪一个僧人,上身笔直而瘦削,身披黑色海青,光顶,芒鞋赤脚,正凝视堂上的佛像,低念某一种经文。
    
     从背影看去,恰似多年前的李叔同,这位和尚似乎未闻人声,袁希濂走进去,他依然长跪不起,口中低沉而清晰地随着手中小木鱼的笃笃声,一字一唱;袁希濂似乎为那种静境所折服,没有惊动他。
    
     时间无休止地流走,袁希濂这时不由得怀疑起来。“这位和尚究竟是不是李叔同?”他想问问,可是他不能那样放肆;在一座清静的寺院,扰乱了出家人的清修。
    
     他向前走两步,站在和尚的右后方,只有几步。贪婪地,扫视佛堂一周。
    
     小佛堂,净洁无尘,二尺高的佛像、供桌、蒲团、青石铺的地面。
    
     他等了快到一个钟点,和尚唱了一首偈子,起身了,向佛像顶礼三拜。之后,熟练而无声息地卸下身上的海青,折成长方形,搭在左手臂上,便转过身,往袁希濂看看,淡淡地倾出一脸笑意。
    
     “呀!叔同!”袁看出这位和尚正是当年的瘦桐——李叔同!
    
     “希濂!”和尚说:“我们到里面小坐。”
    
     说这话时,和尚便走到佛龛左侧,推开一扇小门,把访客引导入内。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单人房。
    
     房里有一张木板床,床上叠着一套灰色布质的被褥。一张古旧的方桌,代替写字台,一个小书架,两个挂钩,吊着洗面巾。除此而外,四壁萧然!
    
     他们进去,和尚把袁希濂邀到惟一的一张带扶手的木椅上坐着,他自己跌坐在床上。
    
     “我们又是四年多没见了!”袁感叹地说。
    
     和尚没做声,脸上浮现一丝沉默的笑意。
    
     “那是民国三年的秋天,你到浙师不久——”
    
     “……”
    
     “真没想到,四年后的今天,你在这里落发遁入空门。”
    
     “——这,倒是希有的缘!”弘公终于道出了这句话,脸上顿时显得欢欣鼓舞。
    
     “官场里的事,绊住了我;去年我便到杭州来了,一拖便是一年,可是,现在又要走了,现在,我特地来看看你的生活,同时告别。唉——人间离合悲欢,真像一场梦。”
    
     袁希濂说到这里,师忽然抬起眼,向他睨视一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