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欣交集[四](11)
时间:2007-10-02 18:25来源:佛教天地作者:陈慧剑 点击:
弘公常年是一袭越洗越白的大袍,而丰子恺也以布衣布鞋为伍了。
弘公常是经常无言(念佛),一坐半日,丰子恺也常常独处半日而无言。弘公每天太阳入山便入眠,睡前习惯于黑暗;于是丰子恺也常常在太阳下山后入睡。
……
“丰子恺变成弘一法师的影子了!”在上海文坛,便流行着这句话,学李叔同先生,岂止丰子恺一人?夏丐尊、刘质平、经子渊这些在俗的师友,谁不是或多或少在学着弘一法师呢?
弘公从温州到上海,在丰家住定,便和丰子恺研究“护生画”的设计工作。因为这些画,全是弘公授意他画的,画上的字,则由弘公书写,再加当时李圆净居士的选材,便构成僧俗三人的集体创作,在这一年深秋完成。
在上海这一段旅中岁月,是念佛、写护生画的词,偶尔也在市区的寺中听经。
当九月二十这天早晨,这是画家丰子恺提起来的——这一天不是弘公四十九岁的生日吗?因此,便联想到,六天后又是自已三十一岁的生日;于是,在日积月累的灵性交感与德行之光的照耀中,丰子恺的灵魂里有一种念头发生了。
他除了在暗中叫妻子去准备寿面、寿桃、素菜为弘公暖寿,他自己觉得在这几天一定要做些什么。弘一法师总不能老是住在他家啊!
“子恺!出家人是不过生日的!为了生死,又逢‘母难’,有什么心情做生日啊!可是,你既然费了心,便少花费些!我们在这儿诵诵经,为生者消愆与死者加被,也就心安理得了!”弘公已了解他学生的心意,再三叮咛。
“唔,法师!我的心意也是如此。”
“你这些日子为了佛法也够辛劳了,又放下你很多自己的事,事情固然功德无量,在我也就很惭愧!”
“哪里,法师。这也是我的心愿之一咧。哦——再过五六天,便是弟子的生日了。多少年来,受了法师这么多慈光的熏沐,我想,我也该做一个正式的佛弟子的。法师!能请您为我授皈依吗?”这一番话,居然说得这样嗫嚅,是画家丰子恺没想到的。说这话时,又回复到他十多岁时杭州读书时代面对着庄严慈爱的李叔同先生。但今天,李叔同先生已是“弘一法师”了。而那时候的丰仁,已成了今天的画家丰子恺,同时又是立达学园的负责人。
“子恺,你要皈依?”弘公显然是意外地高兴,嘴角不由得扬起一个小涡。
“是的,法师。我要正式皈依佛法!”
“很好,子恺!”
因此,待弘公生辰过后,子恺三十一岁生辰那天上午,师生二人便把备好的果品与香烛,在楼下“披霞娜”(钢琴)旁的一张桌上摆好,弘公说:“我们讽诵《地藏王本愿经》吧!”
于是,由子恺点起香,香云飘渺地开始缭绕。然后弘公翻出随身的《地藏经》来;子恺在自己的书架上取下另一本,师生二人,开始由弘公引声,唱一段佛曲:“炉香乍[],法界蒙熏……”这柔美、悠扬的曲子,听来充满这静静的空间。无异令人首先皈投佛陀的怀抱。唱完了赞,便继续念了一些佛号,然后再翻开经文,朗朗爽爽地念下去……
在讽诵《地藏经》的过程中,他们停下来休息了片刻,后来,一直把经念完。末了,念“回向文”、“警众偈”、“三皈依”……
这一部经完了,已快到十一点,看看时间,弘公说:“子恺,我们这便举行皈依式吧!”
“是的,法师!”子恺答得也很低沉。
“先上香啊!”
于是子恺把香燃了,插在香炉内,再回身到垫前,合掌长跪。
弘公将备好的“说皈依文”展开,面向子恺念道:“今有中华民国浙江省崇德县(即石门)信士丰仁子恺,于中华民国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正午,发菩提心,尽形寿,皈依三宝,永归佛道,并由沙门弘一演音代表本师释迦牟尼佛,授予皈依,取法名‘婴行’,而今之后,永志不渝。——祈诸佛菩萨慈悯纳受。……”师将简约的皈依文念完;依法授毕三皈依,向子恺说:“子恺!从今天起,你正式皈依佛门了。望你以已有的成就,护持佛法;并以已有的深愿,行持佛法;以所有的知识,宏扬佛法。……”
“是的,师父!”
“——在佛法上,有下列数事,要居士谨记!”弘公深沉而严肃地说:“第一、做一个佛弟子,不能在形式上接受了皈依仪式,便算完了!当你作为佛教的宏扬人以后,你的人格必先经过自我洗涤一番;过去的,譬如昨日死;以后,犹如今日生——直心是‘道’!婴行居士,请在任何情况下深深记牢,不要为习惯所欺,做欺心、欺人、蒙蔽良心的事;人做端正了,才是学佛的开始。
“第二、受过三皈,虽未受五戒,但要行持五戒。因为学佛,便是根本的‘净心’行为;净心的方法,便是‘持戒’,如若不持戒而学佛,去佛便路遥了。因此,盼望居士先从少分戒行开始律己,如居士者,不妨先从‘邪淫戒、偷盗戒、杀生戒……’持起,然后再扩及‘妄语戒、饮酒戒(丰嗜酒)’。在世间惟一难行的,不是杀生戒,也不是邪淫戒,而是妄语戒;有许多无辜的灾祸,不幸的纠纷,与悲惨的遭遇,都从‘妄语’而来。说到‘妄’,惟一能制持它的工夫,便是一颗诚心,对人对事的恭敬,不掉以轻心!
“第三、要试图放宽心量,包容世间的丑恶。人家赞美我,我心生欢喜,但不为欢喜激动;也许这欢乐之后,便是悲伤。人家辱骂我,我不加辩白,让时间去考验对方。如果在那种时空下,须要表白,最多也只能表白一次;对第二次,便会形成口舌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