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小说 >>

悲欣交集[五](4)

分享到:

     ☉十一日夜,在船中,海浪颠簸,风大,终夜不能成眠。默念佛号。
     ☉十二日清晨,改乘小舟,风逆而浪大,抵净峰,入寺,整理衣物书籍,未尝休息。阴雨。
     ☉十三日,阴,午后放晴,崇武(净峰属崇武乡境)斋堂主人来,请于十七、八、九三日,去彼处讲法,允之。起先,在厦门,性愿法师为入净峰事问卜。卜言:三冬足,文艺成;到头处,亦成冰(原签冰,作功,误),急急回首,莫误前程。——(这该是个坏卦!)
     ☉十四日,晴,广洽法师归去,覆地悲恋。余亦心伤,勉以佛法慰之。相约八月十六日后再来相晤。写信给聂(云台)居士。剃头。(按:广洽法师在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去新加坡开创道场。)
     ☉十五日在寺中为僧众说戒。
     ☉十六日赴崇武,住普莲斋堂。
     ☉十七日为道友讲三皈五戒。
     ☉十八日讲观世音菩萨灵感。
     ☉十九日讲净土法门。午后,返净峰。
     ☉二十一日亡母冥诞。第一次校(行事)钞记注竟。在寺中开讲《普贤行愿品》。
     ☉二十四日修房舍窗几等。
     ☉五月一日讲《行愿品》圆满。
     ☉三日灵峰大师诞辰,上供, 午后讲大师事迹
     ☉十日第二次校《钞记》,注至“受欲篇”。暂休止。以后,校点《戒疏记》。
     ☉三十日《戒疏记》标校竟。 自是日起,补点疏记。
     ☉六月七日扶桑(日本)明忍律师涅盘日,自是日起,讲《戒疏》并略讲记。到二十日,第一册讲竟。
     ☉七月三日讲地藏九华示迹大意。
     ☉八月五日至七日,为亡父忌日,讲《行愿品》偈颂。七日听者甚众。听众多为基督徒。
     ☉八月十三日,补点《疏记》十六册都讫。
     ☉八月十四日始,续校《钞记》竟。
     ☉八月二十三日,性愿老法师惠临净峰。(性愿老法师与弘公年龄相仿,僧腊高于弘公,惟弘公对人谦逊,从孩童到老人,无不恭敬虔诚。李芳远居士,与公通信时,年始十五岁。)
     ☉二十五日,请师(性愿老法师)在本寺讲佛法大要。
     ☉二十七日,请性愿法师临崇武晴霞寺,开讲《法华普门品》。二十九日讲讫,每日听众百人左右,为惠安空前之盛会。
     ☉九月三十日上午,续校《钞记》注竟。下午广洽法师来净峰,商订于月望后,移居革庵。
     ☉十月六日,广洽法师下山返厦门。
     十月下旬,弘公因净峰寺方丈去职,缘尽,也决定离净峰,回泉州,安住草庵旧地。 将去净峰前,为惜别,留下五言绝句一首,诗云:
     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诗后并附写小记,题言:“乙亥四月,我来净峰,植菊盈畦,秋晚将归去,而菊花含芯未放,口占一绝,聊以志别。”于是二十二日离净峰,去惠安县城,遇教界诸居士留宿。
     本来,弘公已深爱净峰之静,之幽,之苍古;可是人扭不过因缘,缘尽,佛菩萨也徒呼奈何。
     弘公常对人言,佛法宏扬,不能强为人传,那要等一个机缘成熟!因此,有些不成熟的法缘,都为他婉谢。他深知——惟有“缘”,不能作有限度的勉强,如此一来,会招来更大的失意!
     他在争峰的心情,广洽法师曾说:
     “弘公此行,恐将长久栖息于此,此地虽苦,而山水秀美,僻静幽清,相传为李铁拐所居,其实确为古隐者的栖息之地……
     “公又为衲订修持日课,附语说:昔日灵峰老人,三十三岁始入灵峰,有偈云:‘灵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
     “又说:‘聊当化城,毕此余喘,自非乐土,终此不移。’
     “弘公说:‘今年我已五十六岁,老病缠绵,衰颓日甚,久思入山,谢绝人事,而因缘不至,卒未如愿,今来净峰,见其峰峦苍古,颇适幽居,遂于四月十二日入山,将终老于此!
   ’”
     这是广洽法师告诉高文显居士的话。谁知来净峰不到半年,又要重作云水,岂非缘吝?
     弘公偕传贯法师到惠安,二十三日上午在科峰寺讲演佛法,下午乘车到泉州,又回到“温陵养老院”。当时,泉州名刹——承天寺传戒,戒期中,请公讲律,于是以“律学要略”为题,为受戒的僧侣们,作通俗性演说。
     “律学要略”的精神:“竖说”律学在中国嬗演的经过;“横说”五戒、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学法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包括出家、在家)的戒相,以及戒律与行者的关系!
     弘公在最要紧的地方,慨叹地说:
     “我们生此末法时代,‘沙弥戒’与‘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很多很多!今且单一种比方来说,就是没有能授沙弥戒、比丘戒的人;若授沙弥戒,须二位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话,不单比丘戒受不成,沙弥戒也受不成。我有一句很伤心的话要对诸位讲:‘从南宋迄今六七百年来,或可说僧种断绝了!’

     “以平常人眼光看起来,以为中国僧众很多!……据实而论……要找出一个满分的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能授沙弥比丘戒呢?既没有授戒的人,如何会得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