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小说 >>

悲欣交集[五](6)

分享到:

     另一封信,给开元寺丰德(性常)及念西二位法师,弘公说:“此次大病,实由宿业所致,初起时,内外病并发,内发大热,外发极速的疗疮,仅一日许,下臂已溃坏十之五六,尽是脓血(如承天寺山门前乞丐的手足无异),然后又发展至上臂,渐次溃烂,势殆不可止。不数日,脚面上又生极大的冲天疔,足腿尽肿,势更凶恶。观者皆为寒心,因此二症,如有一种,即可丧失性命,何况并发,又何况兼发高热,神智昏迷?故其中数日已有危险之状,朽人亦放下一切,专意求生西方。乃于是时,忽有友人等发心为朽人诵经忏悔,至诚礼诵,昼夜精勤,并劝他处友人亦为朽人诵经,如是以极诚恳之心,诵经数日,遂得大大之灵感,竟能起死回生,化险为夷,臂上不发展,脚上疮口不破,由旁边足趾缝流脓血一大碗。至今饮食如常,虽未痊愈,脚部仅有轻肿,可以勉强步行,实为大幸!二三日后,拟往厦门请外科医疗……”
     然而,日后他给仁开法师信中又说,“……朽人初出家时,常读《灵峰》诸书,于‘不可轻举妄动,贻羞法门’,‘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等语,服膺不忘。岂料此次到南闽后,遂尔失足,妄踞师位,自命知‘律’,轻评时弊,专说人非,罔知自省。去冬大病,实为良药’但病后精力乍盛,又复妄想冒充善知识,是以障缘重重,……朽人当来居处,无有定所,犹如落叶,一任业风飘泊……”
     这封信写在鼓浪屿日光岩,为了责备自己,竟然在佛教刊物上声明,取消“法师、律师、大师”的称号。
     这一年正月中旬,师五十七岁初度,带病从草庵移居厦门,先住南普陀寺,目的是在厦门医病,同时,准备作另一次隐居的打算。
     在这儿,弘公的病,由著名外科黄丙丁医学博士治疗,连续使用电疗及药物治疗,从正月底,到五月初,才完全康复。事实上,这场大病,正是一种突发的急性溃疡,结果却形成慢性的闽赣地区“烂脚症”。前后治疗半年,始脱离苦厄。
     在这种慢性的病苦中,与胃肠却拉不上关系。因此弘公病后感觉精神焕发,胃口比从前好,只是手脚包着,行动时不方便。
     因此,一到南普陀,便在瑞今法师创办的养正院去养病,一面时常为院中学人,作通俗讲演。
     这年正月尾,是养正院正式开学的一天,师以“惜福、习劳、持戒、自尊”四事,向青年僧侣说法。
     “惜福、习劳、持戒、自尊”,也是弘公提出的院训,他告诉学人说: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是民国九年,在杭州打佛七时,一位出家人送给他的。一双鞋子的寿命,在他脚上度过十六年。他床上的棉被面子,是出家前杭州教书时的东西,那就有二十年了。他用的伞,则是二十五年前买自天津。他的草鞋、罗汉衣、小衫裤,缀缀补补,总都伴他六七年。因此,他穿的、用的,多是十年以上的旧东西,平时靠修补缝衲,延续寿命。至于别人送他好的东西、礼物,在非收不可的情况下,他收下来再转送别人。
     他说:“我知道我的福薄,好东西没胆量受用,吃的东西,除生病时稍好,此外不敢乱贪口腹!”
     他说:“印光大师也是这样!”他一生崇拜印光祖师。他说:“有人问印光大师:‘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
     “‘我的福气薄,不堪消受!’印光老人说。
     “听见没有,同学们!印光大师福气薄吗?告诉诸位,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其余的留给别人或留到日后享受,诸位如能以自己的福气,布施别人,共同享有,那岂不更伟大……”
     这是“惜福”啊!
     然而,弘一大师天性如此,他安详、平静、淡泊,粗茶淡饭破衣。
     之后,他叫学人动手、动脚,为自己安排生活。一个和尚,不要等别人侍候你。释迦牟尼也为他的弟子盛饭,穿针,看护呢!
     他叫人们不要随便受戒,但要切实地守戒。
     他说:“削发、披袈裟的人不能随便,在这个时代没有国王,但是你应该有国王出巡时那份尊严。出家人随便,叫人看不起,那不是别人的错!错在你缺乏比丘的自尊与自爱。”
     因此,他对比丘教育有如下见解:
     “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长处。
     “但是有一点,我以为无论哪一宗哪一派的学僧,却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还须深信佛菩萨的灵感!这不仅初级的学僧应该这样,就是升到佛教大学也要这样!
     “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的灵感道理,虽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彻底相信的却不多。这所谓信,不是口头说说的信,是要内心切切实实地去信的呀!
     “咳!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实实地去信,却不容易啊!
     “我以为无论如何,必须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资格!
     “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着,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
     “要晓得我们出家人,就是‘僧宝’,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
     “倘品行道德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经难为情了!何况不如?又何况十分的不如呢?……咳!……这样他们看出家人就要十分的轻慢,十分的鄙视,种种讥笑的话,也接连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