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众生」,无论是圣者或凡夫,都具有佛性,或《论》中
所言的「有性」。分别部认为众生皆有佛性的原因是︰「一
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
佛性,佛性即是大涅盘。」
从分别部所执持的佛性观来看,《论》中分别部所执持
的佛性观与瑜伽行派,甚至《大般涅盘经》及《胜鬘经》等
的大乘经典所记的大乘佛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同上,《序》,页 1。
22 世友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大
正》卷 49,页 15 - 17;陈真谛译,《十八部论》,
《大正》卷 49,页 17-19。
23 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页 70。
24 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成唯识论》卷
3,《大正》卷 31,页 15 上。
页34
观没有什么不同。换言之,瑜伽行派及《大般涅盘经》等大
乘的经、论都也执持与分别部同样的佛性观。
《佛性论》在一处说︰
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
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来至
至得是名如来。故如来性虽因名,应得果名,至得其
体不二。但由清浊有异,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无明,
而为烦恼所杂,故名染浊。虽未显,必当可现,故名
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惑累,烦恼不染,说
名为清。果以显现,故名至得……是二种佛性亦复如
是,同一真如,无有异体,但违空理故起惑者,烦恼
染乱,故名为浊。若不违二空,与如一相,则不起无
明,烦恼不染,所以假号为清。」(注25)
《佛性论》在此处所言的「一切众生是如来藏」(
tathaagata-garbha) 的意思可以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来了解,因为《佛性论》在一处定义佛性时即引《胜鬘经》
说︰
世尊,佛性者,是如来藏,是正法藏,是法身藏,是
出世藏,是自性清净藏。由说此五藏义故,如意功德
而得显现。佛为显此义故说如意宝。(注26)
《佛性论》在说明「佛性」与「二空」的关系时说︰「
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无明」,又说︰「若至果时与二空合,
无复惑累,烦恼不染,说名为清」。「佛性」与「二空」的
关系很显然的便是「佛性」即是「二空」的状态。「二空」
既是众生原来的「心理状态」,也是成佛的「心理状态」,
「二空」因此是众生成佛的「因」,也是成佛的「果」。《
佛性论》解释「如来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天亲菩萨造,真谛译,《佛性论》卷 2,页795-796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