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36)

分享到:

       得常、乐、我、净。(注108)

 

      上面这段经文说得很清楚,人人皆有佛性,皆能「见佛

     性」成佛。未「见佛性」的心理状态是「无常、无乐、无我

     、无净」,「见佛性」的状态,有如贫人得「金宝藏」,是

     「常、乐、我、净」的状态。大乘经、论、并不全用同样的

     语言来谈论「二谛观」。《佛性论》也以「三无性」及「三

     种性」来说明同一心处于不同心理状态的活动情形及性质。

     (注109)常被视为「伪经」的瑜伽行派的著作《大乘起

     信论》,便用「一心二门」来说明「二谛观」的意思。《大

     乘起信论》说︰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

       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

       , 生一切法。 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注110)

 

      此处所言的「生灭」就是「有为法」,心在未成佛的状

     态;「不生不灭」,即是「无为法」,心在成佛的状态。《

     大乘起信论》此段论文的解说,与《佛性论》的「三性」及

     「三无性」义是一样的意思。

      在道生着《二谛观》之前,于道邃已「作缘会二谛论」

     ,说真、俗二谛义。(注111)有道生着《二谛论》的说

     法,说明了道生对当时流行的佛教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卷27,《大正》卷12,

      页523下。

     109 天亲菩萨造,陈真谛译,《佛性论》卷2,页794-95。

     110 马鸣菩萨造,梁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卷

      32,页576中。

     111 释元康撰,《肇论疏》,上,页165上。

 

 

              页69

 

     学或知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则不会有其作《二谛观》

     之说。事实上道生对佛教心理学乃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因为

     他所立的「善不受报」的思想,就是一种与佛教心理学有关

     的课题;何况当时尚有非常精湛的心理学论文如《物不迁论

     》等流行关中,为道生所知。道生游学关中的经验就很能说

     明他对大乘佛性论能有一定了解的原因,因此他能明白六卷

     《泥洹经》为何会说一阐提「不能发菩提道心」的原因。他

     知道,《泥洹经》说一阐提「不能发菩提道心」的意思,绝

     对不是说一阐提不能成佛的意思。故,道生提出「阿(一)

     阐提人皆得成佛」的论调绝对不是偶然而发的论调。

      研究《大般涅盘经》的学者都知道释道生在历史上被摈

     的事件与其对《大般涅盘经》前分经文的了解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也都很佩服道生能在六卷《泥洹经》译出之后即「孤

     明先发」地提出「阿(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论调。但这

     些学者在研究《大般涅盘经》的一阐提观之际,似乎都忘了

     释道生当初被摈的原因是︰从《大般涅盘经》的前分,释道

     生就能看出《大般涅盘经》的前、后经文没有矛盾之说,并

     提出「阿阐提能成佛」的论调所致。事过一千五百多年,我

     们还在制造「释道生事件」,还要说《大般涅盘经》的前、

     后经文有矛盾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