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瑜伽行派的佛性论无论如何便不会将「众生」分为三种或
五类,做为说明众生有、无佛性的区别。因为「一切众生同
一佛性」此信仰说明了众生皆属同一类,即有佛性类。但由
于瑜伽行派的著作如《大乘庄严经论》在谈论「种性」(
gotra)时提到众生由于有不同的性向、信仰及修行方法,
如自性、相貌及过失等现象,而说有三乘人,甚至「无般涅
盘法者」,即「时边般涅盘法者」及「毕竟无涅盘法者」,
等不同「种性」的人的关系,(注33)现代佛性论的研究
者,便认为瑜伽行派的佛性论也主张众生有「五种性」说。
因为有这种了解,学者们在谈瑜伽行派的佛性论之际,不是
认为瑜伽行派的佛性论系统与《宝性论》或《大般涅盘经》
的佛性论系统不同,就是认为像《大乘庄严经论》这种「种
性」观是可以不加理会或甚至说不能就文字表面来了解其义
。 譬如 Brian Edward Brown 在其《佛性》 (The Buddha
Nature) 一书中就提到,《大乘庄严经论》的「种性」义与
《宝性论》的「如来种性」 (tathaagatagotra) 义有矛盾
的说法,并因此认为《宝性论》的「如来种性」义反而与中
观学派 (Maadhyamikaan) 较接近, 而与唯识学派
(Vij~naanavaadin) 不同。(注34)由于学界都知道《宝
性论》的「如来种性」义与瑜伽行派祖师爷无着
(Asa^nga) 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之「种性」义有「矛盾
」之说,在中文著作中便出现一种共识,那就是,学者便将
毗昙及萨婆多等部在谈论其等的佛性观时所提到的三种或五
类众生的分类法加诸于瑜伽行派,并视其为瑜伽行派之众生
「种性」 (gotra) 的分类法或佛性观。
譬如释恒清在谈论《宝性论》之「佛种性」
(buddhagotra) 或「如来种性」此概念时,就用「瑜伽学系
」之「五种种性」说来解释「种性」的意思。她说︰「最显
着的例子是瑜伽学系主张声闻、缘觉、菩萨、无性、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无着菩萨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大乘庄
严经论》卷 1,《大正》卷 31,页 594-595。
34 Brain Edward Brown, The Buddha Nature--A Study
of the Tathaagatagarbha and Alayavij~naana, Alex
Wayman, ed., Buddhist Tradition Series, volume 11,
Moti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91, pp. 59-61。
页40
定等五种众生。由于他们的种性不同,其精神心灵的发展也
就不一样。」(注35)
在学界像释恒清用「瑜伽学系」之「五种性」来说明「
种性」此概念的学者相当多。譬如,释印顺在其《如来藏之
研究》中谈到「种性」的场合也说︰所以唯识学立五种种性
︰一、 声闻 ('sraavaka) 种性; 二、 独觉
(pratyeka-buddha) 种性;三、如来 (tathaagata) 种性;
四、不定 (aniyata) 种性,有多种无漏种子, 虽随缘修证
二乘圣果,而可以回小入大;五、无种性 (a-gotra),没有
三乘无漏种子,怎么也不能发生无漏功德,证入圣果。种子
是多种差别的,所以唯识学立「五性各别」,「三乘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