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35)

分享到:

      续藏经》卷27,页1上。

     106 释慧琳,《龙光寺释道生法师诔》,唐释道宣,《广弘

      明集》卷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页275。

 

 

              页67

 

       必从挺出如塔之踊地,不能导出,本在于空,理如塔

       住于空中。」(注107)

 

      从此段《疏》文所说的「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

     」此话,我们可以看出,道生注《法华经》不但比罗什更进

     一筹,认为众生皆能成佛︰「亦皆泥洹」,而且此说与其当

     日所说的︰「阿(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相应成趣。

      道生入关游学的经历,特别是与罗什的接触,对其佛性

     论的研究极有帮助。同时在接触关中各类人物如罗什的弟子

     僧肇之流,亦使他对大乘佛教的心理学或知识论有深刻的认

     识。其情形如果不是如此,《高僧传》的作者释慧皎不会认

     为道生亦着有《二谛观》及《佛性当有论》等论文。不论《

     二谛观》等论文是不是道生所作,《二谛观》的研究在道生

     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题目,因为此题目与大乘佛

     性论的研究也有直接的关系。

 

             二谛观

 

      在大乘佛性论的发展课题中,「二谛观」也是一个重要

     的研究课题。在人人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信仰下,人的心

     理活动便被大乘分为两种状态︰未成佛的状态及成佛的状态

     。所谓「二谛观」,说明的就是这两种心理的活动状态。未

     成佛的一面常被称为「俗谛」或「世法」,成佛的一面常被

     称为「真谛」或「第一义谛」。譬如,《大般涅盘经》所言

     的「有为法」、「菩提心」、「善根」及「无常、无乐、无

     我、无净」等概念都是该《经》解释心在未成佛的状态或「

     俗谛」时所用的语言,而「佛性」、「法身」、「无为法」

     及「常、乐、我、净」等概念则是该《经》用来说明「真谛

     」或心在成佛状态的语言。该《经》在一处便用下面的语言

     说明所谓的「二谛观」︰

 

       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

       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

       故,无常、无乐、无我、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7 竺道生,《法华经疏》,卷下,页13上。

 

 

              页68

 

       净。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是人不见,以不见故

       ,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

       舍宅中有金宝藏,何故如是贫穷、困苦、无常、无乐

       、无我、无净?即以方便令彼得见。以得见故,是人

       即得常、乐、我、净。佛性亦尔,众生不见,以不见

       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

       萨,以方便力种种教告令彼得见,以得见故,众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