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密切的关系。
释道生事件
对《大般涅盘经》前、后分经文的争论,特别是对一阐
提能否成佛问题的争论,早在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之时
,或《大般涅盘经》未译之前,已经开始。法显是在义熙十
四年( 418 )共觉贤(佛陀跋陀罗)在南宋的道场寺译出
《大般泥洹经》六卷。(注86)此六卷的《大般泥洹经》
经文, 学者一般都认为与后来昙无谶于玄始十年( 421 )
之后所译的《大般涅盘经》之前分十卷或十二卷的内容相应
。(注87)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之后,在当时便有竺
道生提出︰「阿(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说法,并因此说
遂而被摈。《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生法师传》说︰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都,生剖析佛性,洞入幽微,乃说
阿阐提人皆得成佛。于时大涅盘经未至此土,孤明先
发,独见迕众。于是旧学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 唐不空译,《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
,《大正》卷20,页535-36。
86 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中华大藏经》卷55,页58
上。
87 释恒清,《佛性思想》,页2。
页61
党以为背经邪说,讥忿滋甚,遂显于大众摈而遣之。
(注88)
竺道生之所以会在法显译出六卷《泥洹经》之后便提出
「阿(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之说的原因大概有二︰ 1. 即
使当时《大般涅盘经》的中、后分未被译出,道生已经看出
,在前分提出众生皆有佛性的信仰之下,经文都只用「断诸
善根」或「不能发菩提心」的「有为法」来说一阐提之所以
不能成佛的原因。 2. 「断诸善根」并不是「断佛性」的说
法虽然在经文的中、后分才出现,然就瑜伽行派的心理学及
佛性论在当时的中国已流行的情形来判断,道生在彼时提出
「阿(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论调无论如何都有其文化上
酝育的原因。
《高僧传‧释道生传》说︰
释(竺)道生在归依道安的同学竺法汰之后,曾入庐
山「幽栖七年」,「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
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惮疲苦。后与慧叡
、慧严同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后还都止青园寺,
深受宋太祖叹重。「生既潜思日久,澈悟言外,乃喟
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
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
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研
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着二谛论、佛
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