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26)

分享到:

     从一阐提的心是「无常」心,能变心的角度去谈论一阐提能

     「坏」「断善根」之心而成佛的原因。经文前、后所使用的

     「不一致」说明法,事实上并不是「不一致」或「矛盾」的

     说明法,这从在中国同时代出现的僧肇之有名的《物不迁论

     》一文便能很清楚的看出其中的原因。

 

           僧肇的《物不迁论》

 

      僧肇的《物不迁论》是一篇说明人心在未成佛的状态是

     如何的活动,及在此情况之下心所产生的「知识」

     (knowledge) 之存在性质又是如何的论文。因为此《论》论

     说的是心在未成佛状态的论文,释元康在《肇论疏》中也说

     ︰「不迁明俗谛也」。(注72)在此《论》中,僧肇用「

     静」和「动」二概念来说明「知识」存在于「无常心」或「

     有为法」的心理活动状态。僧肇在《物不迁论》一开始就说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

       谓之不然。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

       夫不动之作,岂释动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

       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

       动。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注73)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我们不停的心理活动里,

     所谓「法无去来,无动转者」的意思,必须从不停的心理活

     动的每一剎那( k.sa.nika) 之存在性质去了解,这就是「

     必求静于诸动」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释元康撰,《肇论疏、序》,《大正》卷45,页164中。

     73 后秦长安释僧肇作,《物不迁论》,《肇论》,《大正》

     卷45,页151上。

 

 

              页56

 

      元代海印开法大师的《肇论新疏》亦提到我们应从「念

     念生灭」心的活动角度才能了解「不迁」义︰

 

       ……论旨以今昔相待来去相形。缘体非真,诸相何立

       ?常情为相所转,将有迁流,悟士了虚,当相寂灭。

       何有今昔之动,来去之迁?据此虽念念谢灭,亦念念

       不迁也。故大论第五云︰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

       皆空。予昔读此反复不入,及读永明大师宗镜录至释

       此论,疑滞顿消,故知论旨深隐,不可随文作解。(

        注74)

 

      所谓「念念生灭」心,指的就是一念生起,一念消失的

     剎那生灭的心的活动状态。我们的心从「生起」到「消失」

     这个过程,全发生在极短的一剎那间。在这一剎那间,我们

     的心因「触境」而产生「知识」或「念」的内容(或对「境

     」所产生的印象)。当此一剎那消失,我们在此一剎那所「

     造」的「知识」或「念」也随之消失。这就是「念念生灭」

     的意思。这种「知识」或「念」,在佛教心理学或知识论上

     也称为「物」、   「相」或「存在」(   reality   or